水庫是延緩、削減洪峰的重要工程,也是防治山洪災害的有效工程措施之一。福建省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對全省各類病險水庫進行必要的加固,消除安全隱患,鞏固和增強水庫的防洪功能。
長期以來,福建省在不斷加強防災工程建設的同時,努力推進非工程措施建設,積極探索與實踐防御山洪災害的有效措施。
1.加強工程措施體系建設
(1)加固水庫工程
水庫是延緩、削減洪峰的重要工程,也是防治山洪災害的有效工程措施之一。福建省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對全省各類病險水庫進行必要的加固,消除安全隱患,鞏固和增強水庫的防洪功能。“十一五”期間,福建省投入了15.23億元資金,完成水庫除險加固770座,其中大中型33座,小型737座。“十二五”期間,福建省計劃投入36.36億元,實施1 454座水庫的除險加固,其中大中型17座,小型1437座。
(2)治理中小河流
福建省中小河流數量多、分布廣,防洪標準較低,多為3年一遇~5年一遇,有些河流甚至處于不設防狀態,堤防破損失修,河道淤積嚴重,不具備抵御常遇洪水的能力。近年來,福建省在加強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時,針對中小河流、多數鄉村防洪標準偏低的情況,對洪澇災害易發、保護區人口密集、保護對象重要的300多條中小河流重點河段進行集中治理,推進防洪重點薄弱環節建設,整體提升防洪保障水平。2009—2012年,福建省實施了84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2013—2015年,福建省還將實施253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
(3)治理水土流失
據統計,福建省水土流失面積約1 800萬畝(120萬h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0%。福建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人工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目前,福建省已經形成了一套南方紅壤區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模式,創造了“長汀經驗”。主要模式包括:采取生物、工程和農業耕作相結合的方式對山、水、林、田、路進行綜合治理模式,“上截、下堵、中綠化”崩崗治理模式,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模式和坡地茶果園治理模式等。“十二五”期間,全省將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萬hm2。2012年,福建省將投入15.3億元,對重點的22個縣、200萬畝(13.34萬hm2)的區域進行治理,推進生態保護建設工作,有效防治山洪災害。
2.全力推進非工程措施建設
(1)建設更先進的監測預警系統
多年來,福建省一直努力推進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擴大監測范圍,拓展預警手段,提高預警時效。目前,全省建有江河洪水預警報、實時雨情、衛星云圖、氣象雷達等13個系統,所有縣(市、區)都設立了指揮中心,并具備了及時獲取和分析洪水、降雨、衛星云圖、雷達回波、臺風路徑等信息的能力,以及發布預警信息、部署防御工作的能力。其中,洪水預警報系統覆蓋全省99%以上的陸域面積,海事衛星通信覆蓋縣級以上防汛辦和大型水庫,應急會商系統實現了視頻交互到鄉、接收到村。2012年起,福建省在總結預警指揮系統多年運行使用情況的基礎上,對系統進行大范圍升級,新增三維防汛信息查詢系統,流域雨量監測、站點流量實測等功能和子系統,進一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實效性。
為快速傳遞危險預警信息,及時通知群眾轉移,2012年6月,福建省利用實施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的契機,為全省7.2萬多個自然村配置防汛預警銅鑼,推廣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的鳴鑼預警方式。每個自然村建立鑼長預警制,負責管理銅鑼、發布警訊;每年評選忠誠履職、表現突出的模范鑼長1 000名,給予適當的獎勵。這項舉措進一步完善了群測群防體系,提高了基層防御山洪災害的能力。
(2)構建更高效的應急響應體系
福建省在長期的防御山洪災害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預警到鄉、預案到村、責任到人”的防災減災機制。實踐證明這套機制有效提高了各級特別是基層鄉村應急響應能力。“預警到鄉”就是:在鄉鎮設立指揮機構,建立預案、值班、物資儲備和搶險隊伍制度,建設災害信息收發平臺,使鄉鎮可以及時、高效地組織應對突發災害。“預案到村”就是:以村為單位制定防災預案,明確危險區域、警報發布、通信聯絡、轉移安置、巡查搶險人員、規范制度等內容。2008年,針對1.5萬多個村級預案開發了計算機數據庫,方便查詢管理;同時,通過宣傳防災避險常識、組織開展防災模擬演習,提高村級預案的應急執行能力。“責任到人”就是:按行政區劃明確各類防洪目標的責任人,通常是各級政府的行政首長、工程管理單位法定代表人、村民選舉產生的村級自治機構領導,并將名單通過報紙、電視等媒體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
(3)實施更全面的山洪防治項目
按照計劃,福建省在2010—2012年的三年時間里,在69個縣(市、區)全面實施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通過構建監測預警系統,強化群測群防體系,提高山洪災害防御水平。項目建設重點在鄉村基層;建設標準是“七個一”,即:每個鄉鎮有1個氣象自動監測站,每座小(1)型以上水庫有1個自動水位雨量站,每座有防洪任務的小(2)型水庫有1個自動水位雨量站,每個村有1個簡易雨量站和手搖報警器,每個山洪易發溪河兩岸的村有1個簡易水位站,每個村有1套有線預警廣播和1個避災點。目前,福建省已有25個縣完成并投入運行;同時,還完成了2萬個避災點的建設,每縣設置3~4個,每鄉2~3個,每村1~2個,每個避災點都儲備了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用于保障轉移群眾的臨時生活需要。
(4)落實更有效的應急防御措施
在山洪災害防御過程中,福建省通過科學監測、及時預警和高效運作,大大延長了災害響應時間,并根據山洪災害可能發生時間、影響的程度和范圍,采取更有效的應急防御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及時組織受山洪災害威脅區域人員轉移,關閉危險區域的幼兒園、中小學校,關閉危險區域的工礦企業、撤離人員,關閉危險區域的旅游景點,疏導游客,對重災地區實行臨時交通管制,對危險區域實行監測巡查,等等。
通過科學成功地防御、防治山洪災害,有效減少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增強了社會公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2010年6月,福建省遭受持續15天的特大暴雨洪水,全省各地累計發生6908起山洪災害。由于堅決果斷轉移受災群眾103.84萬人次,大大減少和避免了人員傷亡。特別是,剛完成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的5個試點縣,通過科學監測、及時預警、果斷轉移,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實現了在“6•18”洪災期間“零傷亡”,防災減災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