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勞動就業、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受資源短缺、自主創新能力總體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限制,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國內物價高漲以及銀根緊縮的宏觀環境下,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愈發艱難。
1.融資難問題突出。一是融資成本大幅上升。企業融資成本包括上浮利率、擔保、評估等就占貸款總額的15%左右,并且拿到的貸款七成以上是銀行承兌匯票,貼現費進一步提高了企業融資成本。二是中小企業貸款手續繁瑣,需要準備的資料相當復雜,審批時間長,部分企業即使貸到了款,資金也難以及時到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轉。三是銀行方面按風險管理要求,不敢輕易向資產數量少、經營業績不穩定、抵御風險能力差且信用觀念比較淡薄的中小企業貸款。這使得中小企業不得不求助于民間資本,其年利息在20%~30%,甚至更高,從而加重了企業負擔。
2.企業成本上揚。一方面,2011年以來工業原材料價格猛漲,突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高點,由此推高了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帶動工業品價格指數上揚。與此同時,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產品售價面臨漲不上去的困境。另一方面,企業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及承擔的職工社會保險費逐年提高,造成用工成本增加。
3.結構調整和出口壓力加大。一是能源資源要素約束加大。蘇州市中小企業多集中在傳統行業,高能耗企業相對較多,易受宏觀政策影響,面對成本上揚短時間內難以實現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二是出口競爭壓力和風險加大。2011年以來人民幣升值較快,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在6.29左右,這加大了出口型中小外貿企業的競爭壓力。輕紡等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普遍因擔心人民幣匯率頻繁變動而造成匯兌損失而不敢接長單。蘇州市很多中小光伏產業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及國內產能過剩等因素影響,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出現行業性虧損。
4.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蘇州市民營企業行業分布廣、數量多,但總體而言,產業層次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競爭能力不強。從長期看,擺脫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創新。但不少中小企業受人才、資金等因素的制約,轉型升級乏力,缺乏核心競爭力,自主產品市場競爭力弱,很少有企業以技術為支撐,擁有雄厚的研發能力,市場一旦發生不利的變化,企業就容易陷入困境。一是經濟效益大幅下降,虧損面擴大。2012年1-11月蘇州市虧損企業達2811個,虧損面28.3%,同比上升5.7個百分點。二是應收賬款和產成品兩項資金占用大幅增加,資金周轉困難加劇。三是企業投資信心不足,觀望情緒濃厚。2012年11月蘇州市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延續了10月份回落走勢,僅為48.8,環比跌落0.9個百分點。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