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市聯動,統一布局
由于三市長期各自為政,并且受傳統的績效考核的束縛,寡合作的發展方式讓這片土地缺少凝聚力與向心力。統一布局要求三市打破行政上的獨立,站到更高角度審視三市在沿海總體規劃和發展戰略目標上的一致性。在考核機制上,設立考核三市總體發展水平的指標和針對各地區特點的特色指標。比如針對連云港,建立港口生產能力指標,用于衡量其年港口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與年港口建設投資的產出投入比。在機構上,嘗試設立獨立于三行政市的蘇東發展綜合機構,起到總體把握、信息匯總、促進三市交流的作用,這樣既可以減少像其他城市群發展過程中的重復投資、產能過剩現象,防止惡性競爭的出現,又能促進規模效益的實現。蘇東三市要作為一個決策和行動上的整體融入長三角經濟圈。
2、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合理發展第一產業。江蘇東部沿海第一產業產值占生產總值比率高,促進農業向第三產業轉型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鹽城市致力于現代農業的發展,首先,應該在保證原有傳統作物產量的基礎上,注重發展高附加值農作物,并且政府應該提升對蘇東地區農產品企業發展的投資力度,提升農作物加工水平,融入現代健康理念,增加品牌效應;其次,要學習蘇南經驗,因地制宜發展諸如觀光農業、休閑農家樂等消費性服務農業,在把消費帶進來的同時把特色農產品帶出去,這樣有利于第一產業合理轉型成第三產業。
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在原有已經形成的上海外高橋集團(啟東)企業園、上海張江(大豐)高科技園區等一批轉移項目的基礎上繼續有選擇地承接上海、蘇州等地的轉移項目,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此外,要用創新驅動第二產業發展,投入研發資金、引進人才,優化發展鋼鐵、石化、船舶等臨港重工業,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資源利用效率;重點發展沿海新興能源產業,在已有較好的光伏和風電產業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核能、生物質能的投資,建設新能源研發產業園,把蘇東沿海建設成新能源研發高地。
優化發展第三產業。發展具有沿海特色的港口物流業,形成高效便捷的物流體系,建設連云港、南通等物流產業園區,吸引企業入駐蘇東沿海。發展旅游業,開辟可行旅游路線,比如連云港東西連島—花果山—大豐麋鹿保護區(鹽城觀光農業園)—呂四風情區三日游等,促進沿岸旅游經濟的發展,融匯三市人文,增進帶狀聯系。發展現代金融業,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完善金融體系建設,增加企業投融資渠道。
3、構筑江蘇東部沿海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有利于要素的集聚,實現規模效益。在江蘇東部沿海可以部署規劃連云港港口產業群、鹽城生態農業產業園、高新產業開發區、南通船舶產業群等。建設連云港港口產業群,一方面要加快深水航道建設,綜合開發利用港口資源;另一方面要重點發展港口物流業和倉儲業,增加港口容納度和開放度,增強港口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拉動力。鹽城可以因地制宜地部署生態農業園建設,把觀光農業與麋鹿、丹頂鶴保護區開發相結合,共同探討宜居農業的發展方式,形成蘇東沿海經濟效益綠地。鹽城有我國可持續發展國家級試驗區,已經建成相應規模的“風電互補”、“光伏電站”等新能源基地,應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推進科技創新,構建高新產業開發區,以連接南北地區,提升經濟長久活力。借著藍色經濟發展契機,南通作為江海匯通之口,應打造船舶產業集群,深度挖掘其地理優勢和產業優勢,增加科技含量,做強項目硬件水平,以提升經濟效益,增強城市吸引力。
4、推進海洋經濟發展
從第一產業的海洋漁業、海水養殖業到第二產業的海洋石油、船舶工業,到第三產業的濱海旅游業等,海洋經濟發展貫穿一、二、三產業。因此,要合理布局江蘇東部沿海海洋三個產業的發展。經濟效益相對低的海洋漁業、海水養殖業要結合濱海旅游業共同開發,增加海產品附加值,并建立幾個集中的海洋漁場和養殖場,增加產業集約度。繼續用科技創新驅動海洋新能源開發,增強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在《江蘇省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實施期間,充分調動財政對海洋產業的扶持力度,為人駐的新興行業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并加大對東部海域的開發監管和指導,為未來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5、提升城市容納度,進行區域營銷
江蘇東部沿海作為一個區域整體,一方面要加強與環渤海和長三角經濟圈主要城市的互動,以開放的姿態了解他們的發展經驗。尤其是與山東、浙江的沿海城市,可以嘗試結成沿海友好城市的方式,通過發展座談、實地調研、經驗交流等形式增進聯系。另一方面要做好區域整體營銷,展現江蘇東部沿海地區文化底蘊,讓中國甚至世界關注這塊土地。區域營銷要將城市的個性融于區域的共性中,展現未來區域發展方向。比如根據蘇東沿海特色、高新產業的發展可以把區域打造成“藍色起航•智慧浚新”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形象,體現區域營銷理念。
6、注重可持續發展
江蘇東部經濟的發展要吸取長三角經濟發展的經驗,堅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高耗低產”的彎路。對于海域發展,要加大地質勘測力度,明確東部沿海的地質資源分布狀況以及可開發程度,切忌盲目;建立地質災害預警機制,減少災害損失;構建監測體系,對海岸帶生態環境作實時監測,保證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對于非海域發展,要杜絕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轉移,加大對已經污染的水系的治理工作。秉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做好海洋和內陸的協調發展,實現長遠利益。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二期項目取
國家電投集團印發水、火、風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