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是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而在開放型經濟發展中,開發區扮演了主要角色。隨著江蘇經濟發展和開發區發展階段的變化,開發區的發展思路和功能也需要進行轉變。
1.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個重要事件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并且帶動了其他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首先是信息通訊產業的快速發展,其固定資產投資在2000年達到美國私人總投資的約13%。同時,信息通訊產業的發展還顯著推動了技術進步,這些方面的共同作用促進了美國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的高速增長。其次,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際產品內分工迅速發展,這使得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諸多經濟體能夠融入信息通訊產業的國際生產網絡。這對于發展中國家意義更大,由于產品內分工使得發展中國家有機會進入傳統分工模式下不可能進入的高科技產業,帶動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其中尤其以中國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的迅速改善為代表。
但是到了20世紀末,信息通訊產業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進入了成熟階段,這在兩個方面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了影響。第一,當信息通訊產業在發達國家逐漸成熟,并加速向中國轉移之后,產業轉移速度下降,國際產業轉移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的貢獻下降。第二,隨著信息通訊產業的成熟,其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下降,美國和歐盟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使得中國出口放緩,經濟增長的外需拉動作用下降。本輪經濟衰退應該被看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世界經濟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之前難以出現持續的經濟復蘇。這是江蘇開發區轉型升級重要的外部背景。
2.內部經濟環境的變化
江蘇省是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而在開放型經濟發展中,開發區扮演了主要角色。隨著江蘇經濟發展和開發區發展階段的變化,開發區的發展思路和功能也需要進行轉變。
首先,依靠“產業轉移”實現開發區的快速發展變得非常困難。其一,作為開發區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的信息通訊產業國際轉移已經接近尾聲;其二,隨著開發區的發展,土地、環境、勞動力等制約因素逐步顯現,意味著原有產業轉移模式需要轉變。
其次,作為主要出口市場的美國和歐盟經濟長期衰退,而且這次衰退很可能長期持續,出口需求必然下降。刺激內需成為我國政策方向,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未來發展將更加注重國內需求,發揮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市場規模優勢,實現經濟增長由投資驅動平穩轉向國內消費驅動。
江蘇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高、消費密度高,市場優勢大可利用。過去的開放,我們采取“兩頭在外,用足國內要素,服務國際市場”的模式,外商利用了國內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享受了“超國民待遇”,江蘇抓住了這一機遇,通過開發區建設推動了經濟的迅猛發展。但新一輪的趨勢是國際市場萎縮,國內市場凸顯。在此背景下,應大力利用這一優勢,打好“市場牌”,積極利用國內市場,吸引國外高端要素,整合國際優勢資源,實現國內外兩個市場“齊頭并進”。
第三,建立在低工資基礎上的低成本優勢逐步消失。尤其是在江蘇這樣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民工荒”今后將成為常態。今后,對外開放就不能僅依靠勞動、自然資源等要素優勢來謀求貿易利益,而應通過創新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差距。在經濟由開放型轉向創新型發展的階段,應著力推進產業創新,實現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和創新驅動性。率先開放的江蘇,率先感受到外部變化的沖擊。伴隨國際需求的萎縮,江蘇出口面臨困境。但江蘇開放型經濟的先發效應,正在成為特色產業形成和競爭力提升的基礎,包括創新環境等在內的綜合環境優勢顯著提升,有利于將江蘇擁有顯著的科教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的新優勢。開發區轉型升級既有必要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