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岸線構成上,連云港多為基巖海岸,可以建設30萬噸級航道與碼頭;鹽城多為淤積海岸,適合小港與碼頭建設;南通作為江海匯流處,可以建設20萬噸級航道與碼頭。
1、歷史原因
構成沿海經濟帶城市之一的連云港地處江蘇東北地區,在改革開放初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被蘇南地區較快的經濟發展態勢所掩蓋,江蘇省把發展重心放在了蘇南,導致連云港發展起步晚、底子薄。而鹽城雖然有較廣袤的灘涂資源,但多屬苦咸水地質,開墾困難,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缺乏人才、技術等要素的原因,使其未得到長足發展。南通由于其早期的實業發展,與連云港、鹽城相比底子較好。但是在長期的發展中,南通注重紡織、建筑等傳統行業的發展,而對于沿海產業發展缺乏先見性和敏銳度,相對優越的地理位置并沒有真正發揮優勢。
2、區域條件差異
在海岸線構成上,連云港多為基巖海岸,可以建設30萬噸級航道與碼頭;鹽城多為淤積海岸,適合小港與碼頭建設;南通作為江海匯流處,可以建設20萬噸級航道與碼頭。由于多樣的海岸線地貌,導致三地缺少統一開發的聯動機制,各地零散開發,缺少統一布局,難以形成集聚效應。
在經濟上,三地在發展上的差異體現為從南向北依次呈梯度下滑趨勢。2011年,南通市人均GDP為56005元,鹽城市人均GDP為38222元,連云港市人均GDP為32119元。南通市致力于向蘇南地區看齊,其發展更側重追求與蘇南的互動,缺乏與鹽城和連云港建立協調機制的動力。而鹽城作為三市中心,沒有發揮好其樞紐聯通作用,缺少與南北的互動,經濟發展相對比較緩慢。連云港雖然區位條件得天獨厚,但是其在經濟成績上列三市最后。三個城市經濟基礎不同,在沿海一帶開發上較難構成協作戰線。
在區域功能上,連云港得益于其優越的港口及隴海—蘭新的鐵路終點站位置,具有與內地鐵路沿線城市互動發展的潛力和建設大型港口城市的發展定位。而鹽城擁有廣闊的灘涂資源,致力于生態農業的發展和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城市定位為濕地生態旅游城市。南通匯通江海,基礎相對較好,有發展為較發達港口城市的潛力。三地城市區域功能側重不同,在發展中較難形成戰略同盟。
3、產業結構不合理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地區各產業構成比例直接影響對其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江蘇省沿海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形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協調發展新格局。但是經過兩年多發展,產業結構還未彰顯其優勢。
2011年江蘇、浙江、山東三省東部沿海地區各產業增加值占三次產業總增加值比例。從整體來看,江蘇沿海第一產業增加值占三次產業總增加值比例遠高于浙江和山東,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與浙江沿海還有4個百分點的差距。從城市來看,鹽城和連云港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列蘇浙魯三省17個沿海城市的前兩位,而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列第15、16位。發展相對較好的南通地區,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也偏高,高于浙東沿海平均水平1.5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不及山東沿海平均水平,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不及浙東平均水平。連云港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在東部沿海三市中最高,但還遠低于杭州、舟山、溫州、青島。通過比較發現,江蘇東部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二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第三產業發展不溫不火,嚴重阻礙了蘇東經濟的快速發展。
4、海洋產業發展滯后
海洋產業主要包括海洋漁業、海洋養殖業、海洋船舶工業、海鹽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游業等。2011年江蘇海洋生產總值實現390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約為8%;浙江海洋生產總值實現450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4.1%;山東省海洋生產總值達830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8.3%。從以上數據可見,江蘇海洋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遠低于浙江和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