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鐵路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江蘇境內所有鐵路都是采取“(原)鐵道部為主導”的建設模式。
5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形成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方案,支線鐵路、城際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所有權、經營權率先向社會資本開放,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既有干線鐵路。此舉無疑將一直姓“公”的鐵路向民資打開大門,但記者昨日了解到,“民資入鐵”仍需邁過一些坎。
江蘇省鐵路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江蘇境內所有鐵路都是采取“(原)鐵道部為主導”的建設模式。以2010年開通運營的滬寧城際為例,雖然是由(原)鐵道部、江蘇省和上海市三家共同投資,但這種部省合作模式依然是以(原)鐵道部為主。作為民生基礎工程,鐵路前期投資大,回報周期長,建設所需資金日益“捉襟見肘”,一些線路獲批后因為資金缺口遲遲沒有開建。民資入鐵會大大加快城際、支線鐵路建設步伐,讓百姓出行享受更大的便利。
吸收民間資本,緩解鐵路建設“缺錢”窘境,鐵路部門邁出投融資體制關鍵一步。據省鐵路辦介紹,我省將沿江城際鐵路作為“民資入鐵”先行先試的項目。沿江城際鐵路與滬寧既有線、滬寧城際、京滬高鐵連接,填補這3條鐵路通道未途經的鎮江南部的句容、常州南部的金壇、無錫北部的江陰、蘇州北部的張家港、常熟太倉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空白,預計年輸送客流4500萬人次。目前這條鐵路的前期調研、預可研等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投融資方案也正在研究制定中。
鐵路部門想引入民間資本的態度非常積極,但引入民資,并不僅僅是投融資體制的問題。目前,定價、運營都是由鐵路部門說了算,民資幾乎沒有話語權,投資的不確定性增大。加之現在鐵路可盈利項目非常少,這樣很難吸引民資進入。
據了解,企業家確實對鐵路投資顧慮重重,很多人不是對鐵路投資不感興趣,而是“不知道怎么投,投進去的錢自己不能說了算,甚至無法控制,投資不可測因素太多”。
分析認為,吸引民資入鐵,不能只是解一時資金之困,而是要讓民資吃“定心丸”,需要提前制訂法規制度,為民間資本有序進入提供公平化的市場秩序。就投資體制改革本身而言,調整政府、鐵路管理部門和民間資本主體之間的關系,在鐵路建設市場準入中貫徹平等、公平原則,在民間資本的盈利性與鐵路運輸的公益性之間尋求平衡。而“民資入鐵”的線路,最好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