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率達到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100%,農村居民用電電壓合格率99.322%,通信光纜、有線電視網、供水管網100%覆蓋全市鎮,數字電視入戶率達100%。
目前,江陰市在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城鄉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文化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已達到較高水平。
(一)城鄉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社會保障實現全面覆蓋
1.城鄉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
2006年以來,江陰市堅持大力拓寬就業渠道,進一步強化就業服務,制定出臺了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和管理制度,切實解決高校畢業生、被征地農民、下崗失業人員等重點人員的就業問題,以開展“充分就業鎮、村”等活動為載體,推動城鄉統籌就業,形成以市人力資源市場為龍頭,鄉鎮職業介紹所為基礎,村級勞動保專管員和社區再就業援助員為依托的覆蓋全市城鄉的就業服務網絡。2011年,全市共提供就業崗位5.5萬個,實現本地勞動力就業2.5萬人,江陰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2.5%。實現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 152人,城鎮“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在就業培訓方面,自2006年以來,先后實施了“5年5萬”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5年1萬”創業培訓工程、“4個100”創業培訓計劃,形成“政府主導、校企合作、政策扶持”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2011年,全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技能培訓率達90.5%,比2006年提高15個百分點。
2.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覆蓋
以打破城鄉社會保障不平衡的壁壘為目標,全面建立覆蓋城鄉、陽光普照的社會保障新體系
一是扎實推進“城保”擴面覆蓋工程。將擴面重點由“農保”向“城保”轉移,由二產向三產轉移,由規模企業向中小企業轉移,完成歷次被征地農民和被征地農民保障并軌“城保”18.8萬人。
二是鞏固提升社會保障惠民功能。2006年以來,連續八次調整養老金發放標準,目前人均1 267元,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率、養老金發放率達100%。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的工作機制。2011年,江陰市通過歷次被征地農民社保轉“城保”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強保障力度,深化福利事業。
三是不斷完善基本醫療保險措施。堅持醫保惠民理念,至2011年底,全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人數已達66.93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共有175.53萬人次得到補償,受益面達100%。“新農合”人均保費提高到420元,政策性住院費用補償率達到62.5%。
四是多方位、立體化社會救助制度初步形成。從2009年7月1日起,江陰市實行了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一體化,統一為月人均420元,城鄉“低保”對象保障率、資金到位率、資金兌付率均保持在100%。對孤老、殘疾人、70周歲以上老人、少數民族和歸僑五類“低保”對象提高保障標準20%,對家庭月人均收入在“低保”標準1倍以上、1.5倍以內的部分“低保”邊緣人群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并全額享受“低保”標準。
五是城鄉住房保障體系穩步建立、健全。2011年,建成第三期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和廉租房13萬平方米,10萬平方米限價商品房開始預售申購。改造特困戶危房73戶。住房公積金擴面新增單位444家,職工4.5萬人。力爭“十二五”實現“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廉租住房保障率100%,租賃型保障占保障供應總量的70%以上。
六是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積極鼓勵、規范、引導養老福利事業發展的政策框架和產業化發展態勢。自2002年以來,江陰市把新建養老床位、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以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等多個項目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2011年,新增居家養老服務中心50家、養老床位1 000張、“幸福一點通”用戶1 000多戶。建成市殘疾人托養中心。募集慈善資金1.2億元,基金總量達到11億元。
(二)城鄉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事業均衡發展
1.高質量高水平實施義務教育
率先實現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全力改善城鄉辦學條件。2011年,總投資13.75億元,校園安全工程竣工27.5萬平方米,敔山新城雙語學校主體封頂,云亭中學、周莊實驗小學東校區等建成投用。不斷加強合作教研和科研活動,強化優質資源向農村學校輻射。啟動實施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江陰市高中初中部牽頭成立了九校合作教研活動聯盟,江陰市實小和城中實小分別與城鄉小學結對,南菁高中與峭岐中學、周莊中學結對,深受農村學校歡迎。初、高中招生實行“指標生”政策,江陰市兩所名高中都將計劃內招生數的30%為競爭指標,按全市統一分數線錄取;70%為分配指標,按實際考生數分配到各初中。且城區初中的擇校生、借讀生一律不享受分配指標。從2009年入學的初一新生開始,這兩所高中計劃內招生分配指標的比例還將逐步提高。
2.基本醫療服務覆蓋城鄉
大力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人均公共衛生費用支出達到20元。建設完成兒童免疫規劃現代化接種門診,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到99.4%。以15分鐘健康服務圈為依據,加快城鄉社區衛生服務建設。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已達到100%。社區醫生與近30萬戶居民家庭簽訂了保健合同,及時更新完善家庭健康檔案近36萬份,建檔率達98%以上。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對江陰市三院和夏港衛生院、青陽與桐岐衛生院、祝塘與文林衛生院進行了資源整合,加快推進市人民醫院新病房大樓、新三院精神病房大樓建設和婦保所改造,啟動青陽、顧山、利港等衛生院異地新建以及云亭、祝塘、馬鎮、新橋、山觀、長山等衛生院改、擴建工程。
3.城鄉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均衡發展
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積極推進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體系建設。2011年,全市新增公共文化設施面積6 000平方米,公益性文化設施達標率100%,公共文化場館、文化服務中心全部向市民免費開放。建成“農家書屋”203家,15個鎮(街道)文化服務中心,247個村(社區)文化活動室達到無錫市級標準,9個鎮(街道)建成圖書館分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此外,江陰市已形成以市、鎮、村(社區)三級體育設施為主,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化體育設施為輔的多層次體育設施體系,江陰市體育中心總投資近10億元,所有場館設施全部對市民開放,2011年全年接待群眾健身及活動達150萬人次,村級設施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村村體育健身工程”,每個行政村擁有體育指導員3人以上,每萬人體育指導員數達1 9人,至2011年江陰市體育事業經費達1 600萬元,人均13.2元,人均公共體育設施面積達3.5平方米。
(三)城鄉基礎設施協調發展,城鄉一體發展有序推進
堅持公交優先發展,率先在全省實現全市域城鎮公交一體化。繼2008年臨港新城開通一體化改造后,2009年,江陰市又相繼完成徐霞客大道、澄東片區、澄東南片區公交一體化改造,全市鄉鎮公交覆蓋率達到95.3%,城市公共交通分擔率從2006年末的6.27%上升到25%。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村莊整治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持續推進更高標準的農村電氣化建設。目前,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率達到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100%,農村居民用電電壓合格率99.322%,通信光纜、有線電視網、供水管網100%覆蓋全市鎮,數字電視入戶率達100%。
在總體的城鄉發展規劃方面,江陰市按照確定的“農村居民集中點”規劃,通過城鎮化、園區開發、城市重點工程建設、中心城區擴張、富村帶窮村、中心村建設、規劃改造老村等多種方式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加強農民居住集中點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推進道路、水電、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2011年,全市整治改造老小區310萬平方米。建成了以周莊鎮華宏村、華士鎮曙新村、申港街道創新村等為代表的“江蘇省康居示范村”。著力推進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以“三置換”改革試點為抓手,提升農村集聚集約水平,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可能。2011年,全市完成新市鎮建設項目460個,撤并自然村529個,整治村莊836個,城鎮化水平達到65.9%,農民集中居住率達到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