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公共服務分布不夠均衡,集中表現在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之中。
從整體來看,盡管江陰市城鄉一體化發展以及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展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其總體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國都處于領先水平,但由于較長時期以來的體制作用與宏觀環境的影響,江陰的城鄉發展與公共服務分布仍然不夠均衡。
1.城鄉就業社會保障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城鄉就業的收入還存在一定的差距。2011年,江陰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分別達到34 884元和17 460元,分別增長15.6%和17.2%。雖然江陰市城鄉人均收入差距較小(1.99∶1),而且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的幅度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但兩者數值差距還比較大,兩者相差17 428元。而且城鄉收入之間的差距還只是顯性的,更多的隱性差距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障方面。
目前,江陰市城鄉社會保障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保障水平差距較大。在養老保障方面,2011年,江陰市農民基本養老金的發放水平是人均每月120元,而城鎮基本養老保險金人均每月僅增加養老金部分就達到598元。在醫療保障方面,城鎮居民主要通過參與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獲得保障,而農村居民通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獲得保障,從籌資標準上來看,前者是平均工資總額的10%,按照2008年江陰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44 392元計算,籌資額度是人均每年4 360元,而2010年江陰市“新農合”的籌資標準僅為人均每年551元,兩者相差將近9倍以上。
二是城鄉參保門檻存在差距。為了鼓勵企業參加各項社會保險,江陰市推出了“低門檻準入”參保模式,允許部分鄉鎮企業可以在過渡期內參加“二險”(基本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但這實際上造成了城鄉之間在參保門檻上的差距,在鄉鎮企業務工的農村居民往往不能夠被社會保險五大險種完全覆蓋,形成一種新的城鄉社會保障差距。
2.城鄉公共服務分布質量與數量不夠均衡
城鄉公共服務分布不夠均衡,集中表現在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之中。例如在教育服務質量方面,創建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示范區之前,政府在各種政策上對城市直屬學校實行了實際的保護和傾斜,從而引發城區小學、初中階段的擇校熱,不僅使這些學校招收了各鄉鎮區域的優秀學生,吸引了大量農村優秀教師,而且允許收取擇校費的政策,導致大量資金流入這些強勢學校,使這些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提高,遠遠超過省Ⅱ類標準。體育服務的城鄉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在數量方面:2010年,全市人均體育用地面積為3.54□,中心城區人均5.15□,與其他鄉鎮人均2.96□之間相差近1倍;鄉鎮間最高的璜土鎮人均3.3□,與最低的云亭鎮人均2.6□之間相差近30%。醫療服務質量的城鄉差距問題最為典型,其表現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機構方面。江陰市現有醫療機構中規模較大、技術較好、設備較先進的醫院大多集中在老城區人民路沿線,而其他四個片區則缺乏適度規模的醫療設施,特別是高水平的綜合性醫院。
二是專科專病醫院建設方面。主要的市級醫療機構以綜合性為主,專科建設主要分布在鄉鎮衛生院,規模較小,且科研水平和人才建設相對滯后。
三是社區衛生服務功能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全市192個社區服務站還沒有真正按照“六位一體”的功能服務于民,鄉村醫生年齡老化,知識陳舊,整體素質不高,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社區首診制、雙向轉診制還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3.文體設施的標準水平與利用率還有待提高
盡管江陰市文化體育設施總體上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居于先進水平,但一些文體設施的建設標準還較低。如江陰市全民健身活動設施均等化的程度還較低,公共服務依舊是走低標準、全覆蓋的發展道路。除新建體育中心外,江陰市現有的各類體育設施的標準都不高,環境質量較差,設施的改造修繕和更新維護不及時,管理經營模式落后,無法滿足各類大型體育賽事的需要,也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的需要。對社區體育設施的保護工作不到位,有些小區內的體育設施又常常被挪作他用,這樣更加劇了體育設施和場地不足的矛盾。此外,文體公用設施的利用率偏低,例如天華文化中心,除圖書館基本上能夠保證每天一定程度的利用率之外,其他場館的利用相對來說還比較低。又如江陰市現有的體育設施有一半以上分布在教育系統,即各級各類學校中,這部分體育設施主要為本校學生服務,節假日基本閑置,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體育設施開放程度也不高,致使體育設施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不能充分的發揮功能和作用,離實現體育資源全民共享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4.外來人口的公共服務內容比較有限
江陰市是外來務工人員重要的流入地,目前,全市范圍內約有80萬外來務工人員,大多分散在制造業和服務業,而實際參加社會保險人數僅為5~8萬人,覆蓋面嚴重不足。很多外來務工人員自動放棄其社會保障權利是目前江陰市外來務工人員參保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但從根本上來說這是由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所決定的。此外,在對外來人口的就業培訓與再就業保障方面,政策措施的優惠也相對滯后。江陰市尚未制定針對外來人口失業再就業的政策措施,外來人口的就業培訓也沒有納入到系統的就業培訓工程中來,針對外來人口的就業援助制度亟待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