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10年間,江蘇的進出口規模迅猛擴張,進出口總額連續9年居全國第二,江蘇已經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貿易大省。由于受國內外嚴峻環境的影響,2011年9月始,江蘇的出口同比增幅顯著下降。分析江蘇出口貿易的現狀,剖析制約出口穩定增長的因素,提出有的放矢的對策,將有助于江蘇出口貿易盡早走上穩定增長之路,推動江蘇實現從“貿易大省”向“貿易強省”的轉變。
多元化貿易增長的現狀
(一)出口增速放緩
2011年的前三個季度,出口增幅基本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從2011年9月起,由于受國內外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出口貿易同比增幅持續走低,降至一位數。2012年的前七個月,1月、4月和7月三個月為同比負增長。橫向比較,2011年前8個月,江蘇的出口同比增幅除了一月份外,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個百分點左右,從2011年9月始,同比增幅同全國的差距拉大了,基本維持在6個百分點左右。
(二)出口貿易依存度持續走低
江蘇憑借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成本優勢,大規模承接世界制造業的轉移,出口貿易依存度遠遠超過全國水平。如表1所示,2008年金融危機后,江蘇的出口貿易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打擊,2009年出口貿易依存度急劇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同期全國的近兩倍。2010年由于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出口貿易依存度有所回升。但是2011年又進入了下行通道,下降的幅度為全國的近四倍。出口貿易依存度的大起大落,嚴重地影響到了江蘇經濟的發展。
(三)出口貿易方式結構失衡
江蘇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形成了加工貿易在貿易方式中的主導地位。但是由于這種貿易方式“兩頭在外”,在加工貿易還未真正轉型升級的情況下,加工貿易產業關聯度較低,對江蘇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有限。“十一五”期間,江蘇省在提高代工水平、保持傳統的加工貿易產品出口優勢的同時,努力承接世界制造業資本轉移,積極發展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幾年來加工貿易比重有所降低,但仍然居于江蘇出口貿易方式的主導地位。
(四)出口主體“外資化”程度過高
外資企業在江蘇的出口貿易中一直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這一比例不僅遠遠高于山東、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而且高于全國第一外貿大省廣東(見表2)。出口主體過高的“外資化”程度,對江蘇未來出口貿易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危害。
(五)出口市場集中且貿易摩擦頻發
長期以來,歐盟、美國和日本一直是江蘇的主要出口市場,對這三個地區的出口占江蘇全省出口總額超過了50%,若再加上東盟、中國香港和韓國,對這六個地區的出口占江蘇總出口額超70%。近幾年,江蘇雖然不斷擴大了貿易伙伴國和地區,但對新興市場的開發力度還不夠,依然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出口市場的集中,容易增加市場風險、加劇貿易摩擦,從而惡化外貿環境。
多元化貿易增長面臨的制約因素
(一)主要出口市場需求低迷
歐盟、美國和日本是江蘇省三大出口市場。歐洲受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進一步加劇,歐洲市場持續低迷。美國雖然經濟復蘇勢頭趨好,消費者信心逐月上升,帶動進口需求增加,但失業率再度上升,對未來的發展帶來很大不確定性。日本需求也持續低迷。這三個市場的波動嚴重影響江蘇的出口。
(二)貿易摩擦頻發
目前,國際市場需求低迷,世界各國爭奪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江蘇省作為中國的第二外貿大省,在中低端市場上所占的份額比較大,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金融危機以來,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貿易救濟調查頻發。
2011年,江蘇省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各類貿易摩擦案件94起,同比增加77%,涉案金額28.7億美元,涉案企業1991家。2012年一季度,江蘇全省遭遇各類貿易摩擦30起,其中美歐為主要發起國,共對江蘇發起貿易摩擦12起,占涉案總數的40%,涉案金額4.3億美元,占涉案金額總數的70%。2012年2月10日,美國認定中國輸美應用級風塔對美相關產業造成損害,此案涉及江蘇企業170多家,涉案金額6400多萬美元—約占全國的一半。
(三)出口經營成本集中上漲且出口競爭優勢下降
“十二五”時期,國內要素成本將進入集中上升期,江蘇省的出口企業將面臨多重因素導致的經營成本的增加。江蘇省內企業資源環境的約束進一步增強、勞動力稟賦優勢將逐步減弱、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在國際市場資源性產品供求矛盾長期存在的情況下,將更加突出,而國內資源能源供給偏緊狀況將持續。此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對美元匯率浮動區間的加大,進一步增加了出口企業的成本和經營難度。
多元化貿易增長的渠道
(一)優化、充實出口主體,提升出口依存度
江蘇的出口主體包括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而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內的內資外貿企業是江蘇發展出口貿易的主要力量。為了降低江蘇外貿對外資的依賴度,做大出口貿易這個“蛋糕”,提高出口依存度,保證江蘇經濟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應當大力發展內資外貿企業,促進江蘇出口貿易主體結構的協調。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現有內資外貿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大在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幫助內資外貿企業積極開拓市場,提高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對于現有的內資內貿企業,經過摸底普查,對其中有經營外貿意愿的企業,通過給予“特惠制”待遇,由政府部門或職能機構牽線搭橋,由相關高校、行業協會等對這些企業做必要的培訓,為這些內資企業順利從事外貿業務提供支持。
(二)優化貿易方式,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江蘇省的加工貿易出口一直居于江蘇出口的主導地位,近幾年隨著外貿發展方式的推進,加工貿易出口額占總出口總額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仍然超過50%,截止2012年7月底,該占比為51.58%。基于江蘇的實際,可以預見,加工貿易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江蘇出口貿易的主要方式,因此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1.實現加工貿易的五個轉變。根據2011年商務部會同發改委等6部門出臺的《關于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江蘇省應當在加工貿易方面實現五個轉變即:產品加工由低端向高端轉變、產業鏈由短向長轉變、經營主體由單一向多元轉變、促進內外資企業共同發展和區域由蘇南向蘇中、蘇北協調發展轉變和增量由區外為主向海關特殊監管區內為主轉變。
2.創新服務,推進加工貿易便利化。一是對不同區域、不同主體的加工貿易,應采取不同的監管措施;二是設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專項資金,重點扶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輕、產業關聯度強的加工貿易企業;三是簡化跨關區結轉和轉內銷的手續,便利通關。如張家港保稅區推出的海關“專家門診”在服務區內企業委托區外企業外發加工、區內企業內銷貨物先放后報的“集中報關”方案等,是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四是大力發展電子化監管體系,提高監管效率,建立和完善加工貿易的現代監管制度。
(三)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全力開拓國際市場
1.擴大市場的廣度。不斷擴大市場,做大市場這個“蛋糕”,是提升江蘇的出口貿易依存度,提高出口對江蘇經濟貢獻度的手段,更是分散外貿風險,減少貿易摩擦,確保江蘇經濟對外貿易更好更快發展的手段。
江蘇市場多元化戰略應以亞太市場為重點,以周邊國家為支撐,在發達國際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合理分布。一要鞏固和深度開發西方發達國家和港澳地區等傳統出口市場,并根據各個市場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的開拓策略。二要重點開拓和發展亞、非、拉發展中國際和地區,如東盟、南亞、非洲、南美、中東等新興市場。三要積極擴大和發展金磚國家和東歐國家市場。
此外,還應當充分利用國家(地區)間自貿區“零關稅”等優惠政策,搶占已經同中國簽訂自貿協定的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份額,大力開拓自貿區市場。
2.多方式拓展市場深度。一是通過品牌拓展市場深度。鼓勵企業通過在境外開展商標注冊、品牌收購等,開展品牌國際推廣,并重點提升傳統優勢產品的品牌價值;二是通過提升質量拓展市場深度。進一步提升出口產品質量,在市場中樹立良好的江蘇制造形象;三是通過投資拓展市場深度。發揮江蘇在家電、紡織、輕工等行業生產優勢,結合境外市場特點,鼓勵出口企業對外投資設廠,深度開拓當地和周邊市場。
(四)實施出口品牌戰略,增強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未來國際貿易的競爭,將是品牌的競爭。江蘇在品牌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創成中國世界名牌2個,數量居全國第二;中國名牌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