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集團在進行主題公園開發時,沒有將景區與周邊環境孤立起來,而是以城市開發建設理念融入到主題公園的開發建設中,將景區與周邊社區共同規劃與開發,把旅游要素巧妙地配置到景區與社區中,實現了“景區+社區”的無縫對接與和諧共生,開創了一種主題公園“旅游城”的開發新模式。
多年來,華僑城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勇于探索,不斷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
1 基于雙核盈利的“旅游+地產”發展模式
華僑城集團率先在中國創造了“旅游+地產”的雙核盈利模式,實現了旅游和地產的雙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主題公園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開發建設項目,相對于其它自然、人文景區來說,它的投資額特別大,對開發商的資金實力要求高。同時,對投資回報率要求也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主題公園的投資風險。過去,中國絕大部分主題公園的收益來源于門票、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收入。這一部分的收益往往有限,特別是因區位條件或產品質量差等影響造成游客不足的主題公園,很容易產生虧損倒閉。深圳華僑城集團在開發主題公園時,成功地將地產項目安排在主題公園周邊,形成主題地產。這部分地產因主題公園的存在,配套和環境都特別好,因而受到業主的極力追捧,銷售特別好,售價也特別高,創造了很好的收益,實現了“旅游搭臺,地產唱戲”的雙核發展模式。反過來,公司又用地產賺來的錢來建設主題公園,維持主題公園的不斷創新,實現了旅游和地產的互利雙贏。在成都,甚至出現了先蓋樓售完后再建主題公園(歡樂谷)的情況。
2 基于旅游要素集成的“旅游城”發展模式
華僑城集團在進行主題公園開發時,沒有將景區與周邊環境孤立起來,而是以城市開發建設理念融入到主題公園的開發建設中,將景區與周邊社區共同規劃與開發,把旅游要素巧妙地配置到景區與社區中,實現了“景區+社區”的無縫對接與和諧共生,開創了一種主題公園“旅游城”的開發新模式。在“旅游城”里,不僅有主題公園、主題酒店、主題地產、主題商業、主題創業園區,還有居民和文化教育設施。這是其它景區和主題公園所沒有的。“旅游城”發展模式很好地發揮了主題公園的輻射功能,帶動了周邊社區的發展,實現了景區與周邊社區的和諧發展與共生共榮。
3 基于全國布局的“連鎖”發展模式
為了做大做強華僑城集團主題公園產業,抗衡迪斯尼、環球影城等洋品牌主題公園的入駐競爭,華僑城集團在5年前就提出了“東西南北中”區域發展戰略,搶在洋品牌主題公園進駐中國大陸之前,分別選擇東部的上海、西部的成都、北面的北京、中部的武漢建設華僑城,開始了在全中國的區域布局,開創了中國主題公園“連鎖”發展的新模式。5年過去了,上海、北京、成都華僑城都相繼開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華僑城又在中國的其它主要城市進行了新一輪的發展布局,“連鎖”規模越來越大,品牌越來越響,成功地實現了對中國大陸地區的戰略控局。華僑城主題公園“連鎖”發展模式值得中國其它主題公園借鑒學習。
4 基于“文化+科技+生態”的創新發展模式
創新是主題公園持續發展的源泉,文化是主題公園成功發展的靈魂,科技是主題公園生命力的支撐,生態是主題公園健康發展的保障。20多年來,華僑城集團十分注重將文化、科技和生態的理念融入到產品的創新中。錦繡中華集中展示了中國豐富的山水人文景觀,民俗文化村展現了中國56個民族的民俗風情,世界之窗展示了七大洲五大洋景觀與文化的七彩斑讕,歡樂谷則以高科技為支撐為游客提供了一場休閑、刺激、動靜鑲嵌的娛樂體驗盛宴,東部華僑城將游客帶入了一個原生態的世外桃源。以上所有景區都創造性地推出了動態化廣場演藝和民俗節慶活動,通過巧妙地編“劇”造“節”,極大地豐富了主題公園旅游文化的內涵,尤其是精心打造的《綠寶石》、《東方霓裳》、《創世紀》、《天禪》等精品演藝節目,以及“狂歡節”、“啤酒節”、“火把節”、“魔術節”等節慶活動,不僅已成為旅游者到主題公園必看的節目,而且也構成了深圳城市文化的重要內容。“文化+科技+生態”是華僑城主題公園永葆青春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