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發達的航運業及發展潛力是航運交易所發展的前提,也是其必然要求。同時,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穗港合作的優良傳統,《規劃綱要》的實施及南沙國際航運綜合試驗區項目的啟動,為粵港澳國際航運合作提供了基本支撐條件和創新平臺。
1、從國際國內環境看,廣州航運交易所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后經濟危機時代,在亞洲地區經濟貿易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國際航運資源將進一步向亞洲地區集聚,國際航運中心也將向亞洲轉移;同時,《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和實施,要求深化落實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力度,支持CEPA在廣東先行先試,并明確提出在南沙建設“粵港澳國際綜合實驗區”,作為加強與港澳現代航運服務業方面合作的先行先試的功能特區和政策載體,為廣州航運交易所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這些無疑都為廣州港航業的發展及航運交易所建設帶來了新機遇。
但同時,廣州港航業的發展及航運交易所建設也將面臨來自多方面的挑戰。一方面,金融危機的發生使許多發達國家出臺系列貿易保護措施,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這必將對中國等主要制造業大國的外貿出口總量和生產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全球港口吞吐量增長的速度將有所放緩,單純依靠裝卸業務的港口服務業發展將面臨一定困難;另一方面,隨著世界航運重心東移,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在亞洲的業務拓展愈加深入,自2007年4月在新加坡設立海外辦事處以來,吸收亞洲成員比重不斷增加,并擬將其比重增至25%。加上國內上海航運交易所、重慶航運交易所、武漢航運交易所、廈門航運交易所等各大航運交易所建設如火如荼,廣州航運交易所的發展將面臨航運交易與市場的激烈競爭。
2、從廣州港航發展的資源稟賦看,廣州航運交易所發展的區位與資源條件雙優
廣州具有不可復制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資源條件,為航運與船舶交易興起和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是發展航運交易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廣州地處珠江入海口和我國外向型經濟最活躍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帶,瀕臨南海,毗鄰香港和澳門,東江、西江、北江在此匯流入海,擁有得天獨厚的航運條件,是華南地區的交通樞紐中心,水路、鐵路、公路和航空交通發達,已形成了輻射東南亞,連通世界各地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廣州是國內沿海航運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是國內航運企業比較聚集的城市之一,除了有多家中央部屬航運企業外,地方航運企業特別是民營航運企業也有相當的規模。相對發達的航運業及發展潛力是航運交易所發展的前提,也是其必然要求。同時,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穗港合作的優良傳統,《規劃綱要》的實施及南沙國際航運綜合試驗區項目的啟動,為粵港澳國際航運合作提供了基本支撐條件和創新平臺。
廣州也有比較健全的船舶注冊、船舶檢驗、船舶修造、船舶評估、船舶管理機構,有較好的臨港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基礎,有發達的金融業的支持,有眾多的大專院校提供人才保障,有比較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這些都為發展航運與船舶交易市場創造了良好的資源條件。
3、從廣州港航產業現狀看,廣州航運交易所發展的產業基礎與前景兼具
近年面對世界經濟動蕩加劇、航運市場低迷形勢,廣州以建設廣州國際航運中心為目標,全力推進科學發展,加快發展港口現代物流業和現代航運服務業,實現了港航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2011年廣州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4.48億噸,比上年增長5.3%,其中集裝箱吞吐量1442萬TEU,比上年增長13.5%。廣州港開通班輪航線97條,其中外貿航線36條、內貿航線61條,外貿航線比2010年增加8條。廣州地區完成水路貨運量1.19億噸,比上年增長19.7%,貨運周轉量1929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2.9%。港口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水路客貨運輸的較快增長,基礎設施保障能力的不斷提高及港航服務水平的穩步提升無疑為廣州航運交易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同時,珠三角是國家規劃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將為廣州船舶交易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產業和技術支撐。另外,廣州以專業碼頭和泊位為依托,培育和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專業市場,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石油產品、煤炭、糧食、金屬材料交易中心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在廣州港港區范圍內已經初步形成了廣州石油產品交易中心、廣州煤炭交易中心、廣州糧食交易中心、廣州金屬材料交易平臺、廣東魚珠國際木材市場、廣州富林木材城交易市場等涉及煤炭、石化、糧食、鋼材、木材等大宗商品的臨港專業市場群;廣州臨港專業市場順應信息網絡化與全球化的發展,建立了自己的商務網站,引入了先進的電子商務平臺,并建立起網上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使專業市場的交易范圍擴大,突破了交易的空間限制;廣州臨港專業市場的燃油黃埔價格、魚珠木材價格均成為華南及全國行業的晴雨表。價格發現和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初步形成。廣州臨港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漸趨成熟,也為航運交易所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當前國際航運業和造船業正向亞洲轉移,廣州迎來了新的一次港航業大發展的歷史機遇。廣州港已與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50多個港口有海運貿易往來,與國際17個港口締結友好港,開辟了歐洲、北美、澳洲、紅海、東南亞等外貿直航航線36條,世界前十大集裝箱班輪公司均在廣州港開辟班輪航線。港航服務業不斷優化提升,國際海運輔助業、船舶引航、船舶交易、港口拖輪、港口理貨等服務業不斷提升行業信息化與智能化水平,傳統航運服務業經營方式不斷優化,港航企業加快整合資源,傳統服務業集聚功能不斷增強。2011年廣州地區在冊水路運輸企業143家、國際海運輔助服務企業95家、港口經營企業264家,加上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地區眾多的港航企業為活躍廣州航運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市場主體。同時隨著世界經濟的恢復,航運業也將持續擴展,大量民營資本也正不斷涌入航運市場,購買或新造船舶增長較快。各航運企業和船東為適應船舶大型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的需要,正在優化運力結構,逐步淘汰和改造小噸位船舶。所有這些都為廣州發展航運與船舶交易提供了市場機遇,為航運交易所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