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勞動生產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園區中,其中有10個園區的年勞動生產率同比提高幅度在30%以上,佛山順德(云浮新興新成)產業轉移工業園、東莞大朗(信宜)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年勞動生產率同比分別提高75.3%和65.1%。
隨著各產業轉移工業園區配套措施的逐步完善和進一步整合,廣東工業產業的轉移力度也在不斷加大。產業轉移有效地加快了東西兩翼及山區與珠三角產業對接的步伐,在帶動東西兩翼及山區產業轉移承接地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珠三角各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業層次騰出了空間。
經過近年來不斷建設和完善,2010年全省34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已全部有企業進駐,每個園區均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園區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全省34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97家,完成工業增加值479.45億元,比上年增長40.3%,增幅比同年全省工業平均增速高23.5個百分點,占全省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4%,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2010年,34個園區工業增加值增速均實現正增長,大部分園區工業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同年的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增速超100%的園區有6個,分別是東莞石龍(始興)產業轉移工業園、東莞大嶺山(南雄)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龍崗(吳川)產業轉移工業園、佛山禪城(清新)產業轉移工業園、珠海(揭陽)產業轉移工業園、佛山順德(云浮新興新成)產業轉移工業園;增速在40%~100%之間的園區12個;20%~40%之間的園區13個。產業園區工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相應地市工業穩定發展。
(一)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對所在地市工業的拉動作用明顯加大。園區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比重雖然不高,僅為2.4%,但園區工業對東西兩翼及山區地市的影響十分明顯。2010年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增加值占園區所在地市(15個地市)的比重達8.6%,同比約提高1.0個百分點。園區所在的15個地市中,湛江、汕尾、河源三市園區工業增加值占所在地市比重超過25%;陽江、潮州、肇慶占比也較高,分別達20.6%、19.1%和18.7%;韶關、云浮占比也在10%以上。15個地市中,有14個市的園區工業增加值占所在地市比重與上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湛江、汕頭、河源占比上升幅度最大,同比分別提高2.7個、2.6個和2.1個百分點;韶關、茂名、肇慶、陽江、潮州、揭陽、云浮占比上升幅度也在1.0個百分點以上。
隨著產業轉移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園區工業對東西兩翼及山區地市工業的作用不斷增強,貢獻不斷提高。2010年園區所在的15個地市,其中園區工業發展對所在地市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率超過30%的有湛江、河源兩市;貢獻率在20%~30%之間的有肇慶、汕尾、陽江、潮州四市;貢獻率在10%~20%之間的也有3個地市。15個地市中,2010年工業增加值增速超過同年全省平均水平的就有12個地市,其中汕尾、肇慶、揭陽、潮州、云浮的增速高出全省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
(二)園區產業集聚發展有效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各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在建設規劃過程中,產業發展方向均有明確定位,一般都劃定少數幾個主要產業作為園區發展的主導產業,以主導產業帶動相關產業集聚發展。園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對眾多要求進入園區項目,一般篩選具有一定規模的符合園區發展方向相對大型的項目進駐,然后通過大型項目帶動,吸引相關配套產業集聚發展,或是引進系列相關產業集群項目,發展具有園區特色的產業。由于園區產業集聚發展,大大地提高了園區企業的勞動生產率。2010年全省34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年平均增加值勞動生產率約為15.97萬元/人,比同年全省平均水平約高1.54萬元。34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區中,企業增加值勞動生產率超過同年全省平均水平的園區就有15個,其中廣州(湛江)產業轉移工業園、珠海(茂名)產業轉移工業園、汕頭市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年勞動生產率高達55.60萬元/人、42.07萬元/人和41.16萬元/人,分別是同期全省平均水平的3.85倍、2.91倍和2.85倍。部分園區因產能未完全釋放,勞動生產率雖然達不到全省平均水平,但隨著入園項目產能的逐步釋放,勞動生產率也會迅速提高。2010年,勞動生產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園區中,其中有10個園區的年勞動生產率同比提高幅度在30%以上,佛山順德(云浮新興新成)產業轉移工業園、東莞大朗(信宜)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年勞動生產率同比分別提高75.3%和65.1%。
(三)產業轉出地的產業結構調整朝預期方向推進。產業轉移“騰籠換鳥”為珠三角各市騰出空間,珠三角集中更多的資源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優勢傳統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現代產業。
中心城市廣州現代服務業發展效果漸顯。廣州以產業轉移為契機,積極推進“退二進三”策略,利用產業轉移騰出的土地發展高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近年來,廣州先后建立了40多個創意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園。2010年整合利用企業轉移廠房發展60多個現代服務業項目。系列現代服務業項目的運作加快了廣州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升了城市品牌形象,提升了廣州的產業層次。2010年廣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增速為13.3%,增長高于同期GDP增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36.6%,與上年同期相比約提高0.6個百分點。
以技術升級促進產業升級,珠三角各市高端制造業發展取得明顯進展。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等產業快速發展,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續上升。2010年珠三角9市的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為4,122.32億元,平均增速約為22.1%,占GDP比重的11.0%,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珠三角9市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超過20%的地市有7個,其中肇慶、江門的增速分別高達48.5%和36.3%。深圳、惠州、東莞、珠海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對較高,占比均超過10%,分別為24.5%、14.5%、13.4%和11.7%。從比重提高的幅度看,深圳、東莞、肇慶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上升幅度相對較大,升幅均超過1個百分點,其中東莞升幅最大,2010年占比比2009年提高5.1個百分點。
先進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使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朝預期方向推進。2010年,珠三角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約為20.6%,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8.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為22.4%,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珠三角9市中,肇慶、江門、惠州三市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較快,2010年增速分別高達55.3%、38.6%和32.8%,珠海、東莞、中山增速超過20%,廣州、深圳、佛山發展速度相對較低,但增速也在15%以上。9市中,惠州、深圳、珠海、廣州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相應地市GDP的比重相對較高,占比為31.3%、30.5%、22.7%和20.5%,同比分別提高4.1、1.9、3.4和3.4個百分點;東莞、肇慶、江門比重雖然低于20%,但占比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提高4.3個、2.5個和1.7個百分點;佛山、中山因產業主導方向是傳統優勢產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相應地市GDP比重與上年同期相比略有回調。
(四)園區工業以較低的能耗實現較多的產出。2009年廣東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為0.809噸標準煤/萬元,全國最低(2010年數據尚未公布);單位GDP能耗0.684噸標準煤/萬元,全國各省(市)中,該指標能耗僅高于北京,屬次低水平。由于產業結構的特殊性,廣東工業能耗水平在全國各省(市)的排位中,相對處于較優位置。廣東在推進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由于對進入園區的工業項目設置了嚴格的節能環保門檻,使得園區工業能耗指標更低更優。2010年全省34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均低于所在地市能耗水平,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低于0.8噸標準煤/萬元的園區就有30個,其中25個園區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更是低于0.5噸標準煤/萬元。
2008年為破解科學發展難題,實現新一輪大發展,廣東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科學研判國內外發展大勢,順應經濟發展的趨勢,以“敢為人先、統攬全局”的氣魄提出了“雙轉移”(即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戰略,“危中尋機、化危為機”,牢牢把握住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搶占了廣東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先機。作為產業轉移工作的主要載體,產業轉移工業園發揮了積極的示范作用,支撐廣東省產業轉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本文通過分析廣東省進行產業轉移的原因、步驟和方法以及目前所取得的進展,發現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思考:
從產業結構整體定位上來看,廣東省已經確立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發展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建設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的國際航運、物流、貿易、會展、旅游和創新中心。那么,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廣東地區的未來人才培養和人才需求一定會根據市場需求和經濟發展做出相應的調整。
從產業結構調整方式來看,未來將形成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第一城市圈,吸引絕大部分人才,并形成珠三角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地區,為廣東地區貢獻大部分的GDP總量,形成粵西、粵北和粵東第二城市圈,承接第一城市圈的產業轉移任務,形成有層次、立體感強的城市圈。
從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來看,產業園或者產業創意園這種形式可能是本地區實現產業轉移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