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議中央加快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的分配關系,使得地方財權與事權相匹配,鼓勵地方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消除一些政策性障礙,打破壟斷,鼓勵競爭。
廣東經濟總量已連續23年位居全國第一,2011年實現生產總值52673.59億元,增長10%,人均生產總值50295元,增長8%,來源于廣東的財政總收入達13668億元,增長15.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514億元,增長22.1%,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的良好開局。當前,國際經濟歐美地區經濟下行和亞太地區經濟上行趨勢,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包括中國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遇期。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底的美國“次貸”危機看,危機期間中國經濟在交通電力基礎設施、工業體系建設等方面都上了一個臺階,經濟發展在世界經濟的位次也前移。這次歐美債務危機,持續時間將會更長,將是中國在3-5年中,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經濟競爭力,使中國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的重要機遇期。廣東要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加快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加快轉型升級,提高廣東開放型經濟的水平。
廣東要加快從外向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的轉變
外向型經濟是相對于內向型經濟來說的,是以出口為導向,以賺取外匯為目的,主要是對外貿易。外向型經濟是開放型經濟的一部分。發展外向型經濟是廣東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廣東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一直很高,最高達到1994年的180.4%。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占了很大的比重。開放型經濟是與封閉型經濟相對立的一個概念,是一種經濟體制模式。在開放型經濟中,生產要素、商品和服務可以較自由地跨國界流動,從而實現最優化資源配置和最高經濟效率。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市場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開放型經濟。開放型經濟包括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包括間接投資和直接投資(FDI),直接投資包括綠地投資、并購投資和FDI利潤再投資。國際貿易包括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也可分為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廣東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必須內外兼修,既要繼續搞好外向型經濟,鞏固傳統的歐美日和香港等市場,開拓東盟、拉美、非洲和中東等新興的國際市場,降低加工貿易的比重,提高一般貿易的比重,降低貨物貿易的比重,提高服務貿易的比重。同時,必須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從產業鏈的最低端制造環節擴展到研發、設計、銷售、物流環節,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繼續加大引資的力度,特別是吸引跨國公司到廣東投資。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本土的跨國公司,積極穩妥地實施“走出去”的戰略。
廣東要適應國際產業梯度發展的規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二戰以來,世界上經歷了四次大的產業轉移。20世紀50年代,美國傳統產業向日本、西德等國轉移;60至8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企業向韓國、臺灣、新加坡和香港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轉移;80至90年代,美國、歐洲、日本的低端產業向中國沿海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從目前開始,中國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部分低端產業向南亞的越南、柬埔寨、印度、尼泊爾和非洲轉移。中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分三個階段,1979年至1991年為起步階段,1992年至2001年為快速發展階段,2001年起至今為升級發展階段。英國、美國、日本、韓國和臺灣等已成為前四波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中國爭取到2020年左右成為第五波的工業化國家。改革開放之初,珠三角地區利用毗鄰港澳的優勢,利用國家給予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率先承接國際低端的產業轉移,開展加工貿易和“三來一補”,經濟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但珠三角地區發展到今天,原有的比較優勢已逐漸喪失,必須轉移低端的產業,承接高端的產業,加快轉型升級。首先是三次產業之間的轉型,加快農業現代化,降低農業的比重,大力發展依托現代產業的服務業,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等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其次是產業內的轉型,特別是二次產業的轉型升級,提升傳統優勢企業,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是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
廣東要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國際分工和市場經濟決定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使得經濟資源跨國流動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經濟全球化的合作范圍更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合作程度更高。經濟一體化進程分為貿易一體化、要素一體化、政策一體化、完全一體化四個階段,按市場融合程度有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經濟一體化六個層次。我國目前已經簽訂和正在談的區域協作協議有14個,最有真正意義的是2004年11月與東盟十國簽署的《貨物貿易協議》。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已經加入了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廣東在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同時,要利用靠近東盟的地理優勢,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目前,廣東已有不少企業到越南、老撾等地進行綠地投資,一些低端產業已開始向南亞國家轉移。
廣東要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增強競爭優勢,加大引進來的力度
2010年我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大國。衡量經濟大國的兩個條件是有巨大的經濟規模和相當密切的國際關系,要達到四個5%的指標,一是國內GDP要占世界經濟總額的5%以上,二是國內大企業要占世界500強的5%以上,三是外貿進出口額占世界5%以上,四是本國貨幣作為國際貨幣的外匯儲備占世界外匯儲備總額的5%以上。
改革開放30多年,廣東的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由于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運輸成本、環保要求的提高,廣東的比較優勢逐漸減弱。發達國家不僅是資本輸出大國,也是資本輸入大國。經濟水平越高,市場化程度越高,吸引外資的水平越高。2010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為1057億元,占全球FDI的8.52%。2011年廣東實際的國際直接投資(FDI)總額為218億美元,增長7.6%,增長勢頭減緩。而東盟2010年引進外資已達到790億美元。因此,廣東必須加大創新力度,優化投資環境,增強競爭優勢,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首先是加大技術創新,特別是在技術應用、服務業發展、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其次是加大結構創新,包括產業結構的創新,工業結構的創新,所有制結構的優化升級。第三是加大制度創新。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為新產業的發展儲備高素質的勞動力。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議中央加快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的分配關系,使得地方財權與事權相匹配,鼓勵地方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消除一些政策性障礙,打破壟斷,鼓勵競爭。
廣東企業要練好內功,積極穩妥地走出去
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的人均GDP未達到2500美元的時候,基本上只有資本輸入,很少有資本輸出;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2500美元以后,資本輸出才逐漸增加。我國在2007年人均GDP超過了2500美元,走出去的企業也越來越多。2010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首次超過日本,達到創紀錄的68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五。要知道,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就像小學生與中學生甚至大學生的競爭。跨國公司是在全球范圍內市場化運作、高效配置資源的經濟組織,發展中國家要培育跨國公司的難度很大。廣東是經濟大省,又是資源、能源等生產資料十分缺乏的省份,既有走出去的經濟基礎,也有走出去的客觀需求。廣東企業要在政府的鼓勵和引導下,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練好內功,抓住機遇穩妥地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到國外開拓經營業務,進行綠地投資,收購并購,尋求更多的發展商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