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在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7個地區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近日,試點地區相繼進入首個履約期。7月15日為廣東省碳交易試點首次履約的時間節點,記者從廣東省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處了解到,截至15日下午6時,試點企業履約率為98.9%,達到試點預期。
成績:廣東八成控排企業碳排放下降
所謂“碳排放權”,是指企業依法取得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權利。企業在經主管部門核定后,可以一定時期內“合法”排放溫室氣體,“合法”總量即為配額。當企業實際排放超出該總量時,超出部分需花錢購買;若企業實際排放少于該總量,剩余部分可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出售獲利。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在7地開展碳交易試點,目的是在交易機制、交易規則和核算體系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索,最終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碳市場。
2013年底,廣東省的電力、鋼鐵、石化和水泥4個行業成為“吃螃蟹者”,根據規定,這4個行業年排放2萬噸二氧化碳及以上的202家企業被列為首批控排企業。
在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中,廣東是唯一采用配額免費發放和有償發放相結合的碳交易試點地區,企業配額的97%通過免費發放形式獲得,3%需通過有償競價形式獲得。截至7月15日,廣東省碳排放配額有償競價平臺累計發放1112萬噸,成交金額共6.67億元,碳交易市場累計成交119萬噸,成交金額共6532萬元。
從2013年12月份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僅半年時間廣東省碳排放管理和市場建設已取得一些成效,初步建立碳排放管理和交易法規制度體系,企業碳意識逐步增強,一些企業已經認識到,“不可能像過去一樣想怎么排放就怎么排放”。部分大型企業還專門成立了碳資產運營與管理部門,如廣東最大發電企業——粵電集團還決定,由旗下的超康公司統一管理集團下十幾家電廠的配額,盤活集團碳資產,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據了解,廣東大部分試點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或者購買碳排放權實現履約。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購買碳排放配額,市場上碳排放配額售價出現上漲。
據初步統計,廣東80%的控排企業單位主要產品碳排放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認為,對于廣東這樣的制造業大省,這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