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服務外包產業對提升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從國家戰略高度力推服務外包產業,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積極承接國際產業和沿海產業轉移,培育形成若干國際加工制造基地,服務外包基地。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跨國公司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把研發設計、物流倉儲、技術服務、資本運作等高端產業鏈中的非核心業務剝離出來,發包給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在承接這一輪產業轉移中贏得了構建良好的服務體系,促進本國科技進步,發展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高科技產業的機會。所以開展服務外包業務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是有利的,不再以資源消耗、環境污染作為代價,而是利用不同國別的勞動力成本差異來降低企業成本。
(一)國家政策驅動
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服務外包產業對提升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從國家戰略高度力推服務外包產業,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積極承接國際產業和沿海產業轉移,培育形成若干國際加工制造基地,服務外包基地。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建設若干服務外包基地,擴大金融、物流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穩步開放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引進優質資源,提高服務業國際化水平。所以從政策層面看,國家希望扶持服務外包產業,并將其作為推動我國利用外資、提高服務業國際化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新動力。
(二)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拓展的需要
2007年7月,我國與東盟10國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正式生效。該協議是關于我國與東盟10國服務貿易市場開放與處理服務貿易相關問題的法律文件,我國承諾進一步開放建筑、環保、運輸、體育、商務(包括計算機、管理咨詢、市場調研)5個服務部門的26個分部門。東盟10國也分別在金融、電信、教育、旅游、建筑、醫療等行業向我國作出市場開放承諾。我國進入服務外包市場較晚,但隨著我國政局的穩定、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承接服務外包和向其他東盟國家發包的市場潛力和優勢越來越凸顯。
(三)自由貿易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需要
相對于高能耗、高污染、消耗土地資源的制造業,服務外包產業的信息技術承載度高,是一種比較典型的綠色經濟,具有先天的可持續發展優勢,托馬斯•弗里德曼指出:“在這個因信息技術而緊密、方便的互聯網時代里,全球市場、勞動力和產品都可以被整個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實現。實現的途徑就包括服務外包”。目前我國已經能承接的服務外包業務包括軟件開發外包、研發設計外包、物流外包、金融后臺服務外包、檢驗檢測外包、財務會計外包、標準制定外包、生產性國際服務外包等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廣西在發展國際服務外包業務時,可根據廣西自身的優勢進行選擇,找好定位,利用好東盟區位優勢,在政府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下,構建充滿活力、特色明顯的國際服務外包發展格局,從而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自由貿易區產業結構升級。
(四)有利于擴大自由貿易區就業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在不斷增加,服務外包是人才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懂計算機、金融、物流、租賃、商務等知識的高學歷人才,這對緩解我國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有較大促進作用。外包業務需要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其中軟件外包業務需要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工科人才。根據麥肯錫、印度軟件和服務業企業行業協會估計,工科學生中僅有8%左右適合軟件外包業務,這樣根據有關數據,印度合格的服務外包人才資源是6萬人,而中國是46萬人。所以廣西高校高度關注服務市場,并按照國際市場需求的外包產業規格培養服務外包人才,是解決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有利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