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北、欽、防3港的位置比較接近,建港條件也極為相似,再加上近年來對3個港口的建設,缺乏區域分工協調的指導,導致對北、欽、防3個港口城市的定位,出現了雷同的情況,從而導致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產業功能的相互重疊等不利后果。
(一)經濟發展總量偏低
第一,經濟規模小。盡管近幾年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北、欽、防3市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由于其工業基礎和經濟規模都比較低,2010年3市的GDP總量為1225.13億元,僅占2010年廣西地區生產總值的10.46%。第二,工業化水平低。工業化率較低,2010年北欽防分別為41.83%、40.76%和51.57%。第三,城市化水平低。筆者所指的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與全部人口的比值,2010年北、欽、防3市城市化率分別為35.86%、10.14%和22.29%(根據2011年廣西統計年鑒計算)。第四,勞動產出率水平低。北、欽、防3市一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所占比例分別為:61.1︰14.1︰24.8、51.87︰23.45︰24.68、59︰17.7︰23.3,3市第一產業勞動力的占比均超過50%。第五,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資源利用率也比較低。北欽防3市的各種資源稟賦也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合理的利用。
(二)三次產業結構內部不合理
2010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北、欽、防3市的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分別為21.7︰41.8︰36.5、26.2︰40.8︰33和15.0︰51.6︰33.4。從北、欽、防3市的三次產業占比來看,第二產業所占的比例最高,但是北、欽、防3市的第二產業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臨海產業集群沒有產生明顯產生經濟效益。北、欽、防3市的第三產業,雖然在三次產業結構中也占有較高的比例,但第三產業的內部構成以勞動服務等低級形式為主,金融保險、信息產業等所占比例比較低,不適應現代臨港產業集群的發展要求。
(三)經濟區內部港口重復建設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北、欽、防3港的位置比較接近,建港條件也極為相似,再加上近年來對3個港口的建設,缺乏區域分工協調的指導,導致對北、欽、防3個港口城市的定位,出現了雷同的情況,從而導致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產業功能的相互重疊等不利后果。針對這種情況,政府必須進行規劃和引導,加強3個港口城市功能與定位上的整合與協調,避免3市港口資源的無效配置與過度競爭。
(四)臨港高科技人才短缺
隨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臨港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臨港產業相關的人才需求將進一步水漲船高,但目前臨港區的人才布局不合理,人才出現結構性短缺,制約廣西北部灣臨港區人才隊伍的建設進程。另外,北、欽、防3市的人才載體相對短缺,高水平大學較少、質量不高,適應當地臨港產業發展的研發機構基本空缺,這些都制約著臨港產業人才的引進[5]。最后,由于北、欽、防3市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還不夠大,人才管理機制還不夠健全,政策服務功能也不太到位,進而制約了人才智力資源向臨港區的大量集聚和資源共享。
(五)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臨港產業集群,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當地豐富的臨港資源,以及相對優惠的國家政策,逐漸發展起來的。這些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企業,產業鏈一般都比較短,經濟總量的基數較小,基本位于中低檔的生產、加工和制造環節。因此,這些企業生產和加工的產品,產品檔次、產品附加價值和科技含量都比較低,整個臨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再加上大部分臨港產業過去未曾注重能耗和排放指標,現在加快發展又受到節能減排壓力的影響,所有很難引進大的工業項目。
(六)高效的公共服務機構缺失
臨港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機構、研究機構、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等公共服務機構的大力支持。政府機構為集群內部知識與信息的傳遞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提高各地企業間合作的效率。研究機構不斷地為集群內企業提供新的知識和技術,并可以對企業的員工進行教育和培訓。金融機構為集群內新企業的健康成長提供金融支持。中介機構是促進集群內產學研結合的一個紐帶,并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臨港產業集群發展,缺少這種高效的公共服務機構,導致臨港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合作意識不強、融資渠道單一,因而發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