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初步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站數據庫體系,具備了一定規模的農業信息服務和信息化建設的基礎,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完善的數據庫支持。
當前,信息技術不斷深入并深刻影響著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而且還滲透到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廣西農村信息化建設在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開發了較豐富的信息資源、創建了多樣化的信息服務模式、組建了較為完善的信息服務隊伍。截至2011年9月底,廣西通信行業已完成441個行政村通寬帶任務,并計劃“十二五”期間實現100%行政村通寬帶,100%鄉鎮建立信息服務站和信息數據庫。
1 網絡平臺的建設
廣西運用信息技術搭建網絡平臺,對農產品進行網上宣傳、銷售以及利用網絡資源獲取各種有用信息,形成了以信息網絡平臺為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信息時代特征為主要建設內容的農業基礎設施。目前農民可以通過“四網”,即互聯網、電視網、固定電話網、移動網四個網進行信息傳播、信息查詢、信息傳遞,提供在線與專家交流、相互之間信息交流、會員管理、視屏點播以及技術培訓等各項服務。
2 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
廣西初步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站數據庫體系,具備了一定規模的農業信息服務和信息化建設的基礎,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完善的數據庫支持。此外,廣西農業信息化以多元化的信息服務為基點,主要建設和開展的服務平臺有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以及農村信息服務。廣西農業廳在2003年6月建成辦公自動化系統,啟動了農產品的網上促銷,2007年開通了移動辦公自動化系統。到2010年,廣西建成的農業系統網站已經超過了100多個,其中農業行業業務專網17個,涉及的領域包括種植業、農業技術推廣、果樹業、農產品銷售業、項目管理以及質量標準等:地級市的農業信息網有14個,縣級農業信息網90個,而鄉鎮信息服務站超過了700個,集成了以廣西農業信息網為首的廣西農業信息服務平臺。
3 信息服務模式多樣
廣西已逐步建立起大型的涉農網站數據庫體系,為廣大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較為豐富的信息資源。而隨著傳統通信工具的普及以及新興通信工具的出現,信息服務模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局面。如信息服務站模式、農業科技110模式以及農業電腦決策模式在廣西都得到了推廣,同時也出現了電話專業熱線、手機短信(如“農信通”、“新農寶”、“農業氣象”)以及網絡電視定制(遠程培訓教育)等服務模式。
4 東盟經濟區的形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得廣西區內的貿易更為方便。除了貿易量的增加外,消費人口的數量也隨之增大,極大的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因此廣西更加注重綜合信息服務水平的提升,為中國一東盟各國家之間開展電子商務提供了有力的平臺,各國大量的交易商抓住時機,建立起更多的大宗商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