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長壽養生概念受到社會大眾的熱衷推崇,長壽食品已成為不少“中國長壽之鄉”重點打造的新興產業,但據了解到,由于缺乏準入和相關標準,眼下長壽食品市場亂貼標簽、魚龍混雜,更讓普通消費者霧里看花、真假難辨。
到目前為止,廣西已有14個縣(市)被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數量之多在我國高居首位,不少“長壽之鄉”均在發展長壽食品產業方面雄心勃勃。
法國焦糖布丁,西冷配茨菜……這是記者近日在某地美食展示品評活動中看到的“長壽美食”。在不少人眼里,似乎只要是“中國長壽之鄉”出產的食材或生產的食品,樣樣都是“長壽食品”。從綠色蔬菜到豬牛羊肉,從常見食材到加工食品,一時間你有我有全都有,“長壽食品”遍地開花。
業內人士稱,由于人們對長壽飲食文化關注度很高,食品餐飲行業紛紛搭上“長壽”順風車進行推銷。當前長壽食品市場比較混亂,產品魚目混珠,濫用“長壽”名義的現象較為突出,特別是產自長壽之鄉的火麻、山茶油、五谷雜糧等食材雖然已經得到市場認可,但實際供應量比較緊缺,如今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現象時有發生,實際上損害了“長壽之鄉”的品牌形象,也造成一定的食品安全隱患。
在著名的“中國長壽之鄉”巴馬瑤族自治縣,當地政府在發展長壽食品產業的同時已啟動品牌保護工作。巴馬已發現10多家企業的產品盜用巴馬壽鄉的牌子,而實際上產品根本沒在巴馬生產。今年10月巴馬工商部門還立案查處了2起涉嫌對長壽食品功效、療效進行虛假宣傳的違法案件。
多位美食烹飪專家說,目前所謂“長壽食品”實際并無明確標準,大多只是借用“長壽之鄉”名義制造的一種題材噱頭。
南寧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梁海寧表示,很多研究都證實,長壽現象與人的飲食習慣存在關聯性,但如果說吃了某種食品就一定會長壽,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科學依據,因為形成長壽現象的因素是綜合、多方面的。
“即便是同樣的食材,可能適合百歲老人體質狀況,但對年輕人來說未必適合;同樣上好的食材,烹飪加工方法不同,最終效果也不相同。個人認為,長壽食品首先必須是安全無害、有益健康。”梁海寧說。
“現在凡是沾點邊的產品都自稱‘長壽食品’。”廣西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高明坤說,“實際上‘長壽食品’的概念不僅僅包括食材產品,還包括烹飪方法、食用習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