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應當在國家整體發展階段下,主動迎接“消費時代”的到來,面向國內龐大的消費需求,有針對性地發展主導功能,進一步優化配置城鄉資源,率先實現綠色增長。
新時期,海南需要抓住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契機,適應國家發展階段由生存型向發展型的轉變,主動迎接“消費時代”。以跨越傳統工業化階段為基本方向,借鑒后工業化社會發展的基本經驗,構建服務型、開放型和生態型經濟,加快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
1 跨越式發展的新取向
1.1 適應國家發展階段的變化,優化配置資源,迎接“消費時代”
國家經過30多年改革發展,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進入了工業化起步后的戰略轉型期。2010年全國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標志著一個國家和地區處于消費加快升級時期。國家在“十二五”時期,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作為主攻方向,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出口、投資”拉動向依靠“消費、出口、投資”協調拉動轉變,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從整體上判斷,國家已進入“消費時代”。“消費時代”強調以人為本,產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和龐大的消費需求。
海南應當在國家整體發展階段下,主動迎接“消費時代”的到來,面向國內龐大的消費需求,有針對性地發展主導功能,進一步優化配置城鄉資源,率先實現綠色增長。
1.2 跨越傳統工業化發展階段,發展服務型、開放型、生態型經濟
一般而言,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業比重逐步降低,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工業比重呈現出“倒U型”變化,即在工業化推進階段比重增加,隨后保持穩定,當經濟進入后工業化階段時,工業的比重逐步下降。區域經濟的發展演進大體呈現出由工業化起步到工業化實現,再到后工業化時代這樣一個基本的路徑。
但是海南缺乏大規模實現工業化的現實基礎。首先,海南工業化滯后,實現傳統工業化發展的基礎薄弱,2009年工業化率僅為26.8%,低于全國48.6%的平均水平近22個百分點。其次,資源和市場的兩頭在外,加大了工業大規模發展的成本。海南缺乏工業發展所需的各種原材料,島內的有限需求也無法支撐產業發展,除此以外,缺乏工業文化、缺少技術工人等現象也非常突出。第三,由于海南島嶼的封閉性,海南的資源環境約束使得其發展工業的成本比大陸地區高,工業發展的競爭優勢并不明顯。相反,海南服務業主導地位初步顯現,第三產業比重已經占到40%。
海南應當立足自身資源環境優勢,揚長避短,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跨越傳統工業化發展階段,著力打造服務型經濟、開放型經濟、生態型經濟,集中集約發展新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培育和發展低碳經濟。
1.3 借鑒后工業化社會的基本經驗,轉變發展方式
借鑒后工業化社會發展的基本經驗,對海南加快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發達國家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就進入了后工業化發展階段。后工業化社會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方面(圖8):一是經濟服務化,產業結構高級化。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成為吸納社會就業的主要產業。二是高新技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知識技術密集度高,經濟發展對人才尤其是對高新技術人才的依賴性強。三是社會形態“網絡化”,管理體制“扁平化”,多元社會主體和諧共贏。四是城鄉體系由傳統的“等級-規模”結構轉變為“中心-網絡”結構,高度緊密的功能網絡支撐城鄉共同發展,特色村鎮顯示出獨特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雖然按照傳統的評判指標,海南仍然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但由于海南資源、區位和發展基礎條件的獨特性,使其具有率先進入后工業化社會的現實基礎。主要體現在服務業快速發展,比重遠超第二產業;省直管市縣的“扁平化”管理體制不斷深化;基礎設施網絡逐步完善,全省“同城化”初步顯現等方面。從海南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加快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將成為今后的主導方向,全省經濟服務化的趨勢將不斷強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發展,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速。海南應當在經濟結構、人才建設、社會發展、空間布局等方面深入學習借鑒后工業化社會的基本經驗,實現發展方式的全面轉變。
2 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圖景
2.1 旅游業引領的特色經濟
形成以旅游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新型工業、現代特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海洋經濟為支撐的特色經濟結構。到2030年,旅游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0%,旅游總收入達到459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均超過75%,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80%。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率先實現服務型、開放型和生態型的后工業化經濟形態,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排頭兵”。
2.2 聯系緊密的現代城鄉
形成“特色突出、集約發展、功能一體、生態文明”的現代城鄉體系,到203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68%,城鎮化質量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城鄉差距明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為1.5∶1,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比例達到1∶1,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比例達到75%。國際旅游島框架下的生產、生活、旅游、服務等組織有序,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城鄉經濟密切合作。
2.3 多元包容的和諧社會
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形成多元融合的和諧社會,實現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到2030年,城鎮人口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基本社會保障城鄉全覆蓋,每萬人擁有的醫生數達到40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高效的社會管理體系和快速有效的社會安全體系基本形成。城鄉居民的“幸福感”明顯提升,成為全國知名的“幸福家園”。
2.4 高度繁榮的文化發展
國際旅游島的文化氛圍和文明環境大幅度提升。文化產業發達、文化交流活躍、城鄉居民文化素質顯著提高的局面形成,海南成為開放、和諧、文明的國際旅游島。城鄉居民享受高水平的文化服務,城鄉居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比重均超過20%。
2.5 魅力獨特的綠色低碳海島
生態環境和熱帶海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覆蓋率保持在60%以上,形成與城鄉空間體系相平衡的區域自然生態體系。低碳經濟獨具競爭力,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逐步確立,海南成為全國低碳發展模式示范區和展示區。
2.6 便捷高效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全省的對外通達性和內部便捷性大幅度提升,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交通支撐體系和循環節約、智能控制的城鄉基礎設施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