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海南實際條件,綜合考慮通勤半徑和人口分布,從滿足國際旅游島高端服務和滿足基本公共服務兩個層面,組織都市生活圈和基本生活圈。以海口、三亞、瓊海、儋州為核心組織四大都市生活圈,以都市生活圈為載體,配置滿足國際旅游島高端需求的服務設施。
1 培育以五大產業群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
通過對三次產業重點領域,以及由融合而產生的新興產業進行重新整合、重組,構建由現代服務業、新型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現代農業和海洋經濟組成的五大產業群。五大產業群共包括25個產業類別,涉及140個行業門類。
2 建立高效快捷的現代立體綜合交通系統
結合海南自然資源環境特征,建立高效快捷的現代立體綜合交通系統。首先,加強對外交通發展,包括跨海交通建設、健全空港體系、完善以“四方五港”為基礎的全省港口體系等。其次,完善省域交通系統,包括加強環島交通,構建高速公路網絡,加強全島橫向和縱向聯系,改造提升國道、省道、縣道等。第三,精心建設旅游交通體系,建設為專業化旅游服務的小型機場和直升機場,建設國際郵輪母港和游艇碼頭,科學規劃環島海上旅游線路,發展內河觀光航運,改造提升公路景觀,完善城市和旅游區慢行交通設施建設。第四,完善鄉村地區公路配置標準和鄉村公路建設,加大農村公路客、貨站場建設,開通農村客運班線,推動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
3 組織滿足基本公共服務和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生活圈
針對海南實際條件,綜合考慮通勤半徑和人口分布,從滿足國際旅游島高端服務和滿足基本公共服務兩個層面,組織都市生活圈和基本生活圈。以海口、三亞、瓊海、儋州為核心組織四大都市生活圈,以都市生活圈為載體,配置滿足國際旅游島高端需求的服務設施。以18個市縣駐地及樂東鶯歌海鎮、文昌錦山鎮和儋州白馬井鎮為中心,建設全省21個基本生活圈覆蓋全島,以基本生活圈為載體,構建滿足城鄉居民需求的社會公共服務網絡。
4 堅持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建設高品質的綠色生態格局
“國際旅游島”戰略明確要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加強城鄉生態保護,嚴格保護生態本底,劃定省級層面需要嚴格保護和禁止開發的地區,作為空間大規模開發的邊界,由省級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強化行動,全省動員、全民參與,大張旗鼓地實施“綠化寶島”行動,努力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依托河流、生態保護區、林地分布,構建生態綠廊,由山區向沿海滲透,促進山海聯動;依托環形基礎設施廊道和沿海防護林,構建環島景觀綠環,形成沿海城鎮外圍的綠色生態背景和屏障。劃定海岸帶功能分區,有序推進保護和開發,把全省海岸線劃分為城鎮生活、生態保護、旅游休閑、臨港產業、農業漁業5種功能岸線,鞏固和加強海岸防護林建設,嚴格保護沿海基干防護林帶,形成海岸帶功能區的綠色隔離。加強生態補償和流域補償。
5 走“小集中、大分散”城鎮化道路,構建海南特色的現代城鄉體系
堅持“重點集中、高效分散、差異指引、加快融合”的原則,走具有海南特色的“小集中、大分散”的城鎮化道路。構建以省域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縣城鎮、中心鎮為主體的4級城鎮體系結構。推進旅游度假區建設,培育發展小城鎮和農村中心居民點,建立“四核多心網絡化”的城鄉空間格局。集中培育海口、三亞、儋州-洋浦、瓊海-博鰲四大中心城市,加快建設文昌、萬寧、五指山、東方市區和其他13個縣城鎮,成為海南現代城鄉體系的重要節點和旅游服務中心。大力培育183個建制鎮,構建特色鮮明、產業支撐強勁的中心鎮體系,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就地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重點建設50個風情小鎮。完善旅游區功能配套,將旅游區發展成為現代城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6 實施“人才強島”戰略,重視無空間差別政策與空間政策的結合
以滿足國際旅游島建設要求為目標,健全人才政策、實施重大人才工程,逐步形成支撐國際旅游島長遠發展的人才體系。加強教育,提高少數民族地區、落后地區和貧窮地區的教育水平。適應以旅游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要求,在現代服務、旅游業、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熱帶農業、海洋經濟、電子信息、創意文化等方面,引進和培養一批國家級的高端人才。
建設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海南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海南需要緊扣在國家戰略中的功能定位,發揮區位、資源、生態環境等獨特優勢,以后工業化社會形態為目標取向,充分借鑒佛羅里達州的發展經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率先走出一條科學發展、轉型跨越的新路子。可以預見,經過20年的努力,一個國際化程度高、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社會文明祥和、城鄉高度融合的國際旅游島將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