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起步晚,工業基礎薄弱,盡管在過去的發展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就總體而言,高新技術產業在規模、人才、資金、創新網絡、配套服務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海南省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從建省以來一直以獨特的自然、旅游資源和優惠的政策條件吸引著國內外投資者。與房地產、旅游等產業發展相比,海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于缺位狀態。盡管早在1996年的“九五”計劃中,海南省已經將新興工業、熱帶農業和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石”,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海南省新興工業主要專注于自身的天然資源優勢,發展原材料開采和外銷,對材料的加工、產成品的研發,技術和工藝的創新等都缺乏優化和升級。
近年來,隨著“科教興瓊”和“人才強省”戰略的實施,海南省高新技術產業正逐步轉變發展思路,克服產業發展劣勢,并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模、產業集聚、產業園區建設以及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海南省已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資源與環境等多個領域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格局。
由于海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起步晚,工業基礎薄弱,盡管在過去的發展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就總體而言,高新技術產業在規模、人才、資金、創新網絡、配套服務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規模和結構問題
1.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小,總體層次不高。目前,海南高新技術產業整體規模仍然偏小。截至2008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超10億元的僅有4家,超50億元的僅有2家。高新技術產業對全省經濟發展有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比較少,帶動和輻射能力不強,產業群集效應也不高。
2.高新技術產業結構不合理,協同性弱。截至2008年底,新材料產業工業總產值為179.7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3.7%,若加上生物制藥和現代交通與先進制造業的比重,總比重近90%。可見,海南高新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新材料、生物制藥及現代交通與先進制造業三大領域。而海南省長期重點扶持的電子信息和現代農業產業所占比重卻一直較小。同時,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整體布局來看,不同的產業相互之間缺乏合作基礎和機會,協同性差,難以產生聚集效應。
(二)科技活動經費來源與資金投入問題
高新技術產品研發風險大、研發周期長,很難得到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和投資,也很難獲得政府和社會的支持。海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活動經費主要來源于企業自有資金,R&D總體經費不足。
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技術創新所處發展階段的主要指標,比重小于1%為使用技術階段,大于1%小于2%為改造技術階段,大于2%為創造技術階段。2008年,海南省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僅為0.03%,說明海南省高新技術產業處于使用技術階段,表現為技術創新的基本方式是以生產中引入外來生產技術為主,產品和工藝設計能力不高。海南省高術產業的研發投入強度明顯不足,資金來源過分依賴企業資金,存在缺乏政府資金引導政策、金融機構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海南省科技經費支出額在全國處于較低水平,不僅無法有效吸引相關技術人才,也會導致許多科技成果無法商業化,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影響了高新技術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儲備、引進和培養問題
高新技術人才不足是制約海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盡管一直以來都在強調人才對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性,但是高新技術人才在儲備、引進和培養等方面都還存在一些問題。
1.高新技術人才儲備匱乏。海南省高新技術人才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截至2008年,海南省科技活動人員1.05萬人,其中,科學家工程師僅為6600人,科技活動人員數量和科學家工程師人數均位列全國倒數第二,僅高于西藏。
2.高新技術人才引進難度較大。一是海南省屬于欠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較慢,個人發展空間和未來選擇性不大。二是海南和全國其他發達地區相比,高新技術企業整體規模較小,高新技術人才的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相對較差。三是政府給予的人才優惠政策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缺乏明顯的吸引力。
3.高新技術人才培訓與培養不足。一方面,海南省對高新技術人才存在“重引進,輕培訓”的傾向。對高新技術人才方面的培養比較落后,主要依靠企業自身培訓,在引入外部培訓機構方面重視度不夠,尚未建立完善的高新技術人才培訓體系;另一方面,在培養適合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才上,海南高校數量較少,且僅有一所綜合性重點大學,高新技術產業所需的學科覆蓋不全,導致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每年需要從島外招聘大量人才。
(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配套服務問題
1.港口和航空運輸發展相對滯后。高新技術企業健康、快速發展需要良好的物流體系支持。對于海南島特殊的地理環境,港口和航空運輸是海南省物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海南只有海口美蘭機場和三亞鳳凰機場,機場貨郵吞吐量僅為15.4萬噸;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僅為4795.4萬噸。對于快速發展的海南經濟,機場和港口作為最主要的物流咽喉發展滯后,導致企業物流成本增加,制約了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發展。
2.科技服務中介機構服務能力不足。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需要各類中介機構參與并協調推進。目前,海南省雖然已建有部分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但是,科技中介機構、科技評估機構、科技咨詢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等中介服務機構發展較為緩慢,現有的中介服務機構服務能力難以滿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
3.企業創新網絡服務機制構建不足。盡管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向產業園區集聚的趨勢在加快,但空間上“硬距離”的縮短并沒有很好的帶來知識和技術上“軟距離”的縮短。企業之間仍然是封閉,各個企業依然按照“單打鼓、獨劃船”的方式經營,知識、信息和技術等流動要素未能有效分享與整合。創新網絡的服務機制未能有效的構建起來,不僅沒有實現單個園區的統一建立,更加沒有將整個島上園區的企業有效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