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番實地調研和考察,海南橡膠集團與塞拉利昂共和國政府等三方成立的合資公司終將掛牌運營,塞拉利昂項目邁出實質性步伐。
業內人士指出,在中國企業“走出去”日漸頻繁的時代,如何創新海外投資模式,讓東道國更加易于接受和歡迎中國資本,也應當成為政府和業界的思考重點。
創新開發模式尤為關鍵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企業逐漸成為全球市場一支不可忽視的經濟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企業投資設立的境外企業超1.5萬家,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1萬億美元。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大多集中于工程承包、資源收購或貿易,少有開發投資和資產經營方式。海外投資模式的創新有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行業的企業如能相互協作,選擇合適的新興市場國家合作開發,真正在海外建立起一些屬于中國企業的投資領域和資產,從做承包商變為做老板、做資本投資者,那將是“走出去”在層次上的顯著進步。
海南農墾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海南橡膠集團董事長林進挺說,塞拉利昂項目主要通過雇用當地工人開荒種植橡膠和水稻,海南農墾將輸出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這一開發合作模式,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國內的橡膠需求,又能大量解決當地就業問題,同時帶動當地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套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正因為如此,項目得到塞拉利昂官方與民間的大力支持。
國際化專業人才是項目重要支撐
“一流的項目需要一流的團隊去執行。”林進挺坦言,目前塞拉利昂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是人力資源問題,只有一流的團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執行公司的發展戰略,更好地理解東道國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勞工、環保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同時做足功課應對各方面“鴻溝”可能帶來的風險和障礙,并且提前在合同、知識產權保護、稅務、匯率等方面進行計劃或籌劃,保證海外投資的保值、增值。
除卻政治經濟和法律等方面的因素,東道國的生產生活條件對員工的影響也值得考量。
海南橡膠非洲項目組主要成員聶曉州說,當地的生活條件較為落后,除卻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該國其他許多農村地區基本處于無水、無電狀態,醫療衛生條件也較差,“這是到異國他鄉創業,必須要克服的困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