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努力,高新區已經成為全省科技創業的搖籃、高新企業的載體、技術創新的基地、招商引資的平臺、區域經濟的亮點。
(1)不斷優化有利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政策環境。隨著科技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湖北省科技政策法規建設不斷加強,10年間(2000-2010年),省人大、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湖北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湖北省民營科技企業條例》、《湖北省專利保護條例》、《湖北省技術市場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以及《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湖北的決定》、《關于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加速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意見(試行)》、《關于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文件,各地各部門也制定了關于推動科技創新創業的一系列配套政策。這些法規和政策,在增加財政科技投入、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優化配置全省科技資源、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開展期權激勵試點、深化高校科技型企業體制改革、支持開發類科研院所轉制改制、鼓勵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有重要創新和突破,全省促進科技發展的科技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基本形成,自主創新的核心戰略地位進一步明確,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迎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法制環境。
(2)積極探索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湖北省大力推進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改革,著力實現4個轉變:省科技計劃從主要支持技術創新的上游環節(研發)轉為建立面向技術創新上、中、下游全過程的支持服務體系;從注重公共資金的分配轉向更多地進行社會創新資源的組織和動員,發揮有限財政資源的引導和放大作用,引導創新資源向產業一線聚集;從主要關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開發轉向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將工作重點從關注微觀項目轉向加強對科技創新的宏觀管理,更加重視政策制定、統籌協調和環境營造,有效引導科技創新資源向經濟建設一線聚集。
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省財政科技投入機制改革創新工作不斷推進。2009年,出臺了《關于創新科技投入機制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包括19條具體政策措施,目的是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示范和放大效應,加快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
(3)深入推進省屬科研院所體制改革,激發科研機構創新活力。2008年以來,按照《關于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加速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結合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加強了對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工作的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堅持開發類科研院所企業化轉制的改革方向,根據各單位的性質、行業、基礎和實力以及發展環境的不同,因時因事因地制宜,通過實施分類指導和跟進服務,先后完成了湖北省化學研究院、湖北省建筑材料工業研究設計院兩個大院大所的改革任務。目前,湖北省開發類科研機構已有11家轉制為企業并進行了工商登記注冊,4家進入高校,這標志著全省科研事業機構改革的結構性調整任務已經基本完成。
(4)大力培育創新主體,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啟動和實施創新型企業建設試點專項行動,在全省遴選150家有創新能力和創新需求的中小企業,綜合運用科技計劃立項、融資服務、人才支持等多種方式,支持試點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推動落實國家鼓勵企業創新的財稅政策,多渠道解決試點企業的融資問題。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需求,以初創期企業向成長期企業發展、成長期企業向擴張期和上市后備企業發展為方向,開展“管理輔導、政策培訓、專家幫扶、投資跟進、平臺支撐”等五大專項服務。
(5)促進產學研結合,建立產學研合作的穩定形式和長效機制。采取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政府引導的方式,充分發揮市場優化配置創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產業資本、知識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有機結合,全面推進企業、產業、基地與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的深度融合,全面推進應用研究與產業需求的充分對接。重點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聯盟加強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實現企業與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在戰略層面上的互動;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基地,面向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應用研究開發,推進重點實驗室與重點產業的有效對接,為重點產業和支柱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建立一批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促進企業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建立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構建資源開放共享服務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全省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設立一批企業技術創新崗位,引導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掛職,幫助企業組建創新團隊,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6)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打造區域經濟增長級。湖北省委省政府把培育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作為實施“科教興鄂”戰略的重要突破口。自1988年東湖高新區創建以來,相繼批準設立了襄陽、黃石、荊州、葛店、孝感、十堰、宜昌等14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其中,國家級高新區3家)。經過多年努力,高新區已經成為全省科技創業的搖籃、高新企業的載體、技術創新的基地、招商引資的平臺、區域經濟的亮點。
(7)加強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促進科技資源的共建共享。注重突出湖北科研特色,合理構建基礎研究資助體系。注重加強科研基地建設,構建基礎研究平臺。積極組織申報各類國家基礎研究計劃項目,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帶動全省基礎研究整體水平的提高。加強科技信息共享平臺的信息資源建設、功能系統開發、平臺服務推廣工作,提升科技信息平臺的服務能力,拓展服務推廣范圍。目前,湖北省已建成各類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4個,基本形成了以科技文獻共享服務平臺和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臺為基礎,淡水漁業和農藥檢測為支撐,光電測試和軟件測試為特色,其它平臺為補充的較為完善的公共科技服務平臺體系。
(8)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引導科技人才向經濟社會發展一線聚集。以科技計劃項目為紐帶,通過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基地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目前,湖北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6人,國家973首席專家46人(2010年新增10人),教育部長江學者48人(全國第4),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中青年專家20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8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 564人,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走在中西部各省區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