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旅游業,以王家大院、石膏山為重點。加強交通、通信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交通方面重點抓好鄉鄉通油路工程;通信方面,重點拓寬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水利方面要著重解決貧困、偏遠山村人畜飲水問題。
(一)產業結構經營的對策和建議
1.第一產業發展對策和建議
依靠農業,增加農民收入需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首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優質、高效、綠色環保為前提,突出區位比較優勢,緊緊圍繞具有特色的產品擴大規模,專業化種植,優化農產品的區域結構。其次,大力發展畜牧業,畜牧業是農業經濟中發展最快、潛力巨大的產業,要在原有基礎上擴大規模,提高水平。最后,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結構調整,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綜合集成管理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通過示范引導,擴大農業技術的推廣和運用,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處于以科技為先導的基礎上。
2.第二產業發展對策和建議
加快戰略性調整和改組,優化縣域工業經濟布局。要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因地制宜,探索多形式改革的道路。要根據縣域特色及資源優勢,選擇一批發展前景好、產品有市場的優勢骨干企業,在政策上給予適當優惠,工作上實施重點傾斜,幫助其快速成長,走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道路,使其帶動縣域工業發展。一是加大企業創新能力,增強縣域工業企業發展活力。創新能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轉變政府職能,為縣域工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3.第三產業發展對策和建議
對于第三產業,要積極發展以信息、法律、服務等新興行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等綜合產業效應,使其成為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旅游業,以王家大院、石膏山為重點。加強交通、通信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交通方面重點抓好鄉鄉通油路工程;通信方面,重點拓寬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水利方面要著重解決貧困、偏遠山村人畜飲水問題。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策和建議
1.加強農民再就業技能培訓
減少農民數量,增加農民收入,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加強農民的再就業技能培訓。要成立專門的職業技術技能培訓機制,有針對性地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經營和服務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免費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使其掌握一技之長。通過培訓,讓廣大農民轉變觀念,開闊視野,同時,獲得從事二三產業生產經營的基本技能。
2.積極引導農民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
制定勞動力轉移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合理引導農民轉產。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深化體制改革,健全各項制度,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創造寬松環境。要充分利用農村市場信息體系,拓展服務領域,做好信息服務工作;為了鼓勵分工分業農民順利轉產,應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對在培訓期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生活津貼,對于分工分業后的農民創辦新企業,提供貸款補助等,在這方面,經濟發達地區已有一些實踐,要及時進行總結推廣;鼓勵多部門、多渠道、多形式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服務;完善失業保險制度。進城農村勞動力的失業要逐漸納入政府失業保險系列,實行城鄉統籌,促進城鄉社會穩定。
(三)鄉鎮企業發展對策和建議
1.深化鄉鎮企業體制改革
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要求,重塑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這以大力推進鄉村集體鄉鎮企業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及其相應的組織領導體制,促進產權明晰、資產重組、資產流動等為重點;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徹底轉變政府職能,使之真正退出微觀經營領域,不再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成為社會管理服務主體和宏觀調節主體。
2.鄉鎮企業加快自身發展
努力提高鄉鎮企業的經營管路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是鄉鎮企業持續發展的生命。政府和鄉鎮企業自身要創造條件,搞好鄉鎮企業人才培養和企業家隊伍建設工作。造就一支適應新形勢的鄉鎮企業管理隊伍,實現企業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科學管理。加強對鄉鎮企業員工的技術培訓和專業教育,努力提高全體員工的業務素質,重點培養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
(四)小城鎮建設發展對策和建議
1.注重規劃
小城鎮規劃要立足現狀,面向未來、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突出經濟效益、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資源共享的原則,重在合理布局、完善功能,體現高起點、高標準、有特色。要建立健全正常的小城鎮規劃投入機制,切實解決規劃編制投入不足的問題。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在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上,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自愿、民主決策的原則,適應小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要突出重點,把群眾普遍關心的居住環境、道路、排污、垃圾處理等作為建設重點,要鼓勵和引導采取自建、自建公助等方式建設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逐步改善全縣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