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旅游資源豐富,圈內既有著名的自然旅游資源,又有馳名中外的人文旅游資源,各地旅游資源互補性強。
(一)區域旅游戰略要素
諸多學者在區域旅游合作要素方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馬波認為,在目的地發展階段,“區域”的問題就已開始實質性孕育,多個目的地在旅游空間上發生交叉重疊,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2]。張金萍認為,科學合理地建立不同層次的“旅游地域綜合體”,是旅游業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實現平衡布局的關鍵[3]。孟愛云認為,交通是影響旅游業發展的關鍵要素,雖然長春、吉林等大中城市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已具備較高水準,但大多數城市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后,直接導致大多數地區旅游組織能力較差,內部旅游線路支撐能力低,限制了對旅游產品的組合及區域旅游線路安排[4]。旅游聯合促銷是合作實踐與研究中常被關注的一個熱點,大多數研究者認為,聯合行動是旅游聯合促銷中的關鍵。李樹民等認為,旅游市場規模擴展與旅游促銷經費投入密切相關[5]。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本研究區域的特點,本文得出八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戰略布局要素,分別是:(1)空間區位優勢。空間區位是影響區域旅游合作的基礎要素,空間集聚效應明顯的區域,合作優勢大。(2)旅游資源稟賦。區域內旅游資源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旅游資源稟賦高的地區,游客數量多,其效用也大。(3)旅游產業規模。旅游業是一個綜合型產業,既包括旅游產業的直接生產部門,也包括很多交叉部門,其中旅行社、酒店和景區是旅游產業的直接生產部門。本文用旅行社和酒店數量來描述旅游產業規模,旅游產業規模越大,該地旅游越發達,其效用也越大。(4)交通條件。包括區域內各地之間的交通通達性以及區域與其他地區的交通便捷性,交通條件好的區域,游客進入方便,區域旅游發展好。(5)合作意愿。包括區域內政府間合作意愿及民間合作意愿,政府主導合作加上民間自愿合作是推動區域旅游發展的條件。(6)市場推廣。可以通過官方宣傳文件、網絡、媒體廣告等各種市場行為觀察區域旅游的宣傳力度,對區域旅游宣傳力度大,表示區域旅游行為主體的主動性強。(7)配套設施。區域內滿足游客旅游活動所需服務的配套設施的配備程度。(8)創新意識。區域旅游發展的創新意識決定區域旅游合作的效率問題。
(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戰略布局與價值曲線
“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旅游資源豐富,圈內既有著名的自然旅游資源,又有馳名中外的人文旅游資源,各地旅游資源互補性強。本文用旅游景區級別代表旅游資源的稟賦。根據湖北2009年旅游統計年鑒公布的信息,該區域主要的旅游景區及級別(如表1所示):
表1 圈內各區域旅游資源稟賦
地區 |
區域主要旅游資源數量及級別 |
宜昌 |
AAAAA級1個,AAAA級10個,AAA級14個 |
恩施 |
AAAA級3個,AAA級6個,AA級10個 |
荊州 |
AAAA級3個,AA級4個 |
荊門 |
AAA級4個,AA級4個 |
十堰 |
AAAAA級1個,AAA級6個,AA級11個 |
襄陽 |
AAAA級1個,AAA級4個,AA級10個,A級4個 |
神農架 |
AAAA級3個,AAA級2個 |
隨州 |
AA級3個 |
本文用旅行社和星級酒店的數量來表示該地旅游產業規模的大小。根據2011年各地旅游局統計的信息,可以看出:(1)該區域旅游產業總體規模不高;(2)該區域內各地旅游產業發展不均衡(如表2所示):
表2 圈內各區域旅游產業規模
地區 |
旅行社數量 |
星級酒店數量 |
旅游產業規模i |
宜昌 |
115 |
65 |
180 |
恩施 |
26 |
11 |
37 |
荊州 |
34 |
42 |
76 |
荊門 |
28 |
38 |
66 |
十堰 |
79 |
62 |
141 |
襄陽 |
56 |
37 |
93 |
神農架 |
20 |
9 |
29 |
隨州 |
10 |
25 |
35 |
武漢作為鄂西最大的旅游集散地,用武漢到達各區域的距離和通達性將“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中的八個區域劃分為三個子區域:荊州、荊門、隨州為第一區域,其交通條件最好;宜昌、襄陽為第二區域,交通條件較好;十堰、神農架、恩施為第三區域,交通條件較差;同時圈內各地之間交通暢達性有待提高。
筆者瀏覽了圈內八個地區的旅游局網站,只有個別地區在網站宣傳中提到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概念,也鮮有針對性的產品設計與市場推廣策略。由此可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作為湖北省的一個官方行政口號,并沒有在圈內各地得到實質性的重視,其合作意愿與市場推廣力度很差。同時,鄂西作為湖北省的欠發達地區,旅游配套設施配備不足,也是制約旅游業發展的一大問題。除此之外,產業經營及管理創新意識的缺乏,也是旅游圈發展速度緩慢的原因。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得出目前“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戰略布局圖和價值曲線(系列1)(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