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產業集群是緊緊依托自然資源優勢,以資源開發利用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產業群落組織,集群內企業一般集聚在資源所在地區域。
對湖北省現有的59個產業集群的調查表明,其中70%屬于資源型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農副產品加工、礦產資源開采加工等資源依賴型產業。這也表明資源依賴型產業的分布受到要素稟賦條件的嚴重影響。湖北省羅田縣是全國聞名的“板栗之鄉”,現有各類加工企業162家,從業人員1.2萬人,年產值10億元,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30%。潛江市位于江漢平原,水泊眾多,水產養殖和水產加工資源豐富,目前有各類漁場207個,年水產品產量8.65萬噸。此外,還有洪湖水產、云(夢)應(城)鹽化工、鶴峰山野菜、隨州三里崗香菇、英山茶葉、竹山綠松石、通山石材等都是以資源為基礎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隨州三里崗香菇產業屬市場依托型產業,其首先占據本地資源市場,其次是“買全國、賣全國”,現在是“買全國、賣全球”。總的來看,它們的發展模式具有共同性,即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而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集群,是市場經濟的產物。
這些產業集群主要以發展特色經濟的形式出現,利用本地區產業傳統和資源優勢,所謂“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都是強調“特色就是優勢”。隨著縣域特色產品的形成,特色產業越來越強,知名度越來越高。從“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發展成為“一鄉一業”、“一縣一業”的模式。例如,黃岡地區形成了“蘄春藥材武穴鴨,浠水生豬黃梅蝦,麻城黃牛龍感湖花,團風馬蹄黃州菜,紅安花生英山茶,羅田栗桑甲天下”的一縣一特色產業的格局,明顯增強了農業綜合效益和縣域經濟競爭力。比較優勢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地區應該根據自己的資源和技術稟賦條件發展自己有比較優勢的行業,生產自己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本地區經濟的發展。
資源型產業集群是緊緊依托自然資源優勢,以資源開發利用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產業群落組織,集群內企業一般集聚在資源所在地區域。這類集群基本屬于傳統產業集群,有很強的地域屬性,根植性特別好,能形成縣域經濟特有的競爭優勢。但集群發展受資源稟賦的限制,在經營規模上難以實現跨越式發展。
這種自然資源開發啟動型發展模式是產業集群發展最為廣泛的模式,也是最為落后的模式,更是最為初始的模式,我國大多數縣域經濟都經歷過這種模式階段。它的缺點是產業聚集度不高、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不強,多數集群規模相對較小,資源型產業集群居多,生產加工型產業偏少,龍頭企業規模偏小,產品市場占有率低,核心競爭力弱,產業關聯度不夠強,部分產業集群只是生產同類產品企業的簡單“扎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