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供需結構不對稱。調查結果顯示,進駐企業需要年齡在18—35周歲之間的男性青年技工。而從該縣情況看,留守家里的多為老人婦女和小孩,同時缺乏專業的工業操作技能,滿足不了企業的招工要求。企業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
陽新縣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1年城北工業園對全縣GDP的實際貢獻率為18.6%,但遠低于30.6%的社會預期。通過調查還發現,工業園大部分只規劃了用地,并沒有實際投資建廠;部分項目雖已建成投產,但仍出現延期投產、生產線不成熟、企業內部員工少、新引進設備閑置等現象。借助于調查資料,筆者對城北工業園發展中的問題及成因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總結經驗教訓。
1、土地糾紛
自2006年陽新城北工業園始建以來,工業園內項目引進得到一定的發展,部分項目廠房正在興建,少數項目已經開始投產運營。但從總體來看,整個工業園的發展開始脫離了縣政府最初的規劃,發展速度過慢,發展的障礙在不斷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城北工業園區與農民之間的土地糾紛問題。(1)土地價格過低。陽新城北工業園區成立之后征用了附近幾個集體村莊的土地,并在征地合同中明確“第一年1100元/畝,隨后每年每畝遞增50元”的征地價格。根據《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征地管理切實保護征地農民合法權益的通知》(鄂政發[2005]11號)的規定,陽新縣的耕地每畝價格應該在6400—8000元之間。而工業園給出的1100元遠遠低于這個價格。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難以接受也在情理之中。(2)以租代征,征地行為不合法。城北工業園在征地的過程中,以租代征,表面上用的是征地的方式,實際上標的卻是租地的價格。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中關于禁止通過“以租代征”等方式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農用地進行非農業建設等相關規定,城北工業園的征地行為屬于違法行為。這樣長期發展下去,勢必會引起農民的不滿。(3)征地缺乏具體、系統的方案。在整個征地過程中,縣政府和工業園始終遵循著“工業為主,勢在必行”的原則,不加選擇地使用各種方法,沒有系統的征地規劃以及應急措施。
2、企業招工難
(1)招工難。勞動力供需結構不對稱。調查結果顯示,進駐企業需要年齡在18—35周歲之間的男性青年技工。而從該縣情況看,留守家里的多為老人婦女和小孩,同時缺乏專業的工業操作技能,滿足不了企業的招工要求。企業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在目前已經投產的寶加鞋廠、安達汽配、聯富箱包、寶潤豐服裝、夢娜襪業、飛達運動品等企業中,只有寶加鞋廠的配套服務設施較完善,而其他企業還未完善。薪金水平低,難以接受。據統計結果表明,沿海地區員工的平均基本月工資為2500—3000元,城北工業園區內的企業員工基本工資只有1300—1500元。在不考慮社保、獎金的情況下,沿海地區工資比本地企業工資高出將近2倍,這是導致農民外出打工的直接因素。(2)留人難。外地員工難適應。進駐企業很難在陽新找到合適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均從公司總部調配過來。由于陽新本地生活水平低、娛樂設施少以及飲食文化的差異,中高層管理人員難以適應并留下來。本地員工辭職頻繁。對于本地村民來說,由于離家較近,辭職的成本低,可以隨時不干走人,增加了企業留住員工的難度。新生代農民工思想開放。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由于成長的環境、接受的教育不同,他們不再愿意和父輩一樣在農村從事傳統的農業耕作,更希望能到外面的世界尋求更大的發展,追求更為優厚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3、項目成功率低
據湖北省陽新招商局網站統計,城北工業園共有18個項目,并基本上都在2012年建成投產。但是據實地考察發現,城北工業園區只有少數幾家企業已經建成投產,大部分的項目都只見空地不見工廠,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政府對項目沒有進行科學論證。在城北工業園項目引進過程中,政府鮮有考慮項目本身的產業前景、技術含量、產出效益以及對當地產業帶動或結構調整所帶來的作用等方面的因素,只是一味地追求項目數量。(2)承諾多而兌現少。政府為了搶項目,不斷在土地、稅收等政策上給予損害國家政策和公平的優惠,而到項目落地或開工投產時,才發現由于這些承諾違反了土地法、稅法等法律法規而兌現不了,于是出現了企業違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