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湖北省農業工作會議傳來喜訊:全省糧食總產達跨越500億斤,較上年增加近12億斤,首次實現“十連增”。然而,過去的2013年對于全省農業生產并不“順遂”,罕見大旱又遇蟲災挑戰,全省上下同心協力,通過增加資金投入、農業科技支撐和抗大旱保增收,最終實現了去年年初的增糧目標。
頂層設計有規劃,資金投入不斷增。戴貴洲在會上表示,去年省委省政府堅持把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工作主線,把增糧作為首要任務,把增收作為核心任務,主動謀劃、全力推動、積極落實。湖北省政府出臺了《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對“四化同步”中推進農業現代化作出了科學的頂層設計;出臺了《湖北省水稻集中育秧實施方案》,省財政連續五年投入3億元資金支持集中育秧體系建設,恢復擴大雙季稻生產。
據統計,中央、省財政加大對湖北農業投入,2013年達到119億元,同比增加5.8億元,增幅5.1%;各類惠農補貼資金74.89億元,同比增加2.91億元,增幅4.04%。武漢、宜昌等地加大投入,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科技支撐促轉變,戰勝蟲災奪糧豐。“培訓關鍵技術、確保要領到人”,作為農業科技大省,基層農技工作人員春節一過就開始培訓農民、育秧主體等,把好浸種催芽、適時播種、秧苗管理“三道關”。在蘄春縣赤東鎮示范區,頭季單產651公斤,二季單產443公斤,兩季單產總計1000公斤以上,成為名符其實的“一種兩收”“噸糧田”。
戴貴洲說,“農業科技湖北是農業科技大省,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持續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支撐,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技術開發應用、建設農業人才隊伍。”去年,湖北大力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13個縣市啟動農技推廣體系試點,云夢、宜都等縣市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在7個縣市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探索將來“誰來種田”的新路子。
蟲災是糧食生產天敵之一。今年湖北春夏部分地區遭遇稻飛虱等病蟲害威脅。天門市華豐農業合作社遇到遷飛性稻飛虱蟲害,合作社組織社員統一防治,有效抑制了蟲害對糧食生產的威脅。合作社理事長吳華平說,不少水稻都蟲害是遷移性的,只能統防統治才能有效防治。
湖北省農科院的專家表示,統防統治就是“統一防治時間、統一防治農藥、統一防治技術”。據介紹,去年湖北省籌集資金300萬元,采購一批先進適用的植保機械免費分發給重點服務組織,努力做到區域間聯防聯控、區域內統防統治。經過各級農技部門的不懈努力,今年中、晚稻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3%以內,明顯輕于去年。
積極抗大旱,災年搶增收。去年夏天,正處于生長關鍵期的水稻就受到干熱風和連季旱的侵害。去年8月干旱最嚴重時期,受寒農田達到1000萬畝,平均每天新增100萬農田受旱。面對罕見的持續高溫晴熱天氣,湖北省千方百計組織群眾進行抗災生產。
據湖北省水利廳廳長王忠法介紹,在應對干旱中,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省防指具體安排調度,各地各部門強化責任、落實措施、依法抗旱、科學抗旱,奪取了全面勝利,在田作物普遍得以灌溉、人飲困難得以全面緩解、水事糾紛得以妥善處理、水生態危害得以有效化解。
大旱之年,湖北各級政府積極組織人力抗旱和調度水利工程抗旱,基本保證了抗旱用水需求。據介紹,湖北水利工程累計提供抗旱用水87億立方米,抗旱減災效益285億元,分別抗灌農田395萬畝、2181萬畝,占總數85%和82%,為嚴重災年奪糧豐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創新農村經營體制,大力發展規模經營,加大對省內4萬多個家庭農場的扶持力度,也是去年湖北糧食增產一大引擎。
2014年,湖北將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繼續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依托農村各項事業的改革,進一步讓荊楚糧多起來、農村美起來,老鄉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