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最受市民關注的食品安全登上問政臺。與以往不同,今年的問政短片除繼續曝光某些小餐飲衛生環境不達標外,將問題引向深入,探討政府部門該如何疏堵結合,為小作坊找出路,尋求治本之道。
為此,問政督查組蹲點黃陂南湖村一周,發現這里有近20家豆腐小作坊,大多隱蔽在村民房屋的一樓,每家最少日產豆制品100多公斤。
11月初,黃陂區相關部門查訪時,來自漢川的王師傅,因小作坊生產條件不達標,被要求限期整改。他一咬牙花了3萬元裝修,如今的小作坊瓷磚上墻、干凈整潔。本以為可以順利辦證,結果卻被告知,因無法提供房產證,食品生產證也辦不下來。
這樣的遭遇,在南湖村并非個例。不少小作坊老板表示,不是不想辦手續,而是取得生產經營資格太難,村里房東不愿或無法提供房產證明,“找關系辦證,得花七八萬元。”
11月20日,黃陂派出300多人的執法隊員到南湖村清查黑作坊,砸毀機器。執法人員一走,被迫關門的小作坊仍然偷偷摸摸繼續生產。
武漢市政協科教文衛委員會主任李燕將執法部門的這種尷尬形容為“取締難、規范也難”。她認為,“堵”有漏洞、“疏”不到位,導致小作坊主們東躲西藏,偷偷生產。對這些小作坊,不能一棍子打死,一“堵”平天下,而應該是幫他們找政策,千方百計為愿意依法經營的人找到經營場所,“逐步過渡到合法企業。”
武漢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楊澤發表示,將小作坊集中監管,建立集中服務區的模式,武漢市各城區已做出探索。武漢市副市長秦軍也表態稱,雖然法律規定沒有房產證,不能辦食品生產證,但在特殊區域、特殊時期,“可以商量一個辦法出來,比方說發放臨時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