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大力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以創新基金項目帶動加強科技投融資體系建設為手段,綜合考慮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需求和發展規律,著力引導技術、人才、資本、管理等要素向科技型中小企業聚集,著力優化中小微企業科技發展環境,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穩步前行。
一、推動創新基金與重點企業培育工作相結合。
以培育壯大一批細分市場龍頭企業為目標,先后分三批篩選出465家具備上市潛力的優質企業列為重點支持對象,集成各類資源,調動創投等中介機構指導企業制定成長路線圖計劃,為企業提供發展診斷、股改輔導、融資顧問、上市輔導、政策培訓、企業家培訓等服務,強化了企業借力創投及金融資本的意識和能力,促進了創投機構與企業的互動與對接。經過培育,納入路線圖計劃的企業已有80%以上獲得國家和省級創新基金的支持,30%的企業引入了創投資本,50多家進入股改階段,22家達到申報上市材料的標準,4家已在創業板上市。
二、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為了創新政府投入方式,調動更多社會資源投入,強化創新基金的引導和示范力度,湖北在加強科技與金融的結合等方面做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一是加快推進創業投資主體培育。引導創投機構投資省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全面完成了省引導基金對湖北盛世高金、量科高投、新能源基金三只新興產業創投基金各5000萬元的出資。積極爭取科技部創投引導基金階段參股項目3000萬元,成立了武漢東湖創新投資有限公司。截止2013年底,湖北創投引導基金到位資金總規模4.5億元,直接參與發起設立12支創投基金,全省創投機構達到391家,全省設立銀行科技分支機構12家,科技貸款余額超過1000億元。
二是進一步深化與金融機構合作關系。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投入力度。重點協調交通銀行、漢口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等與省內創投機構開展合作,并推行“跟投+跟貸”的新業務模式;在與漢口銀行、浦發銀行開展合作的基礎上,創新推行招商銀行等機構為國家創新基金過橋貸款業務。
三是因地制宜,推動地方產業特色發展。圍繞湖北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領域重大需求,重點選擇信息光電子、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鏈,結合科技部實施的“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火炬提升行動”,擇優支持建設東湖高新(600133,股吧)區的“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產業集群”、襄陽高新區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吸引科技型中小企業按產業方向、產業鏈關系向該集群聚集,大力推進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通過努力,促使上述集群被列為國家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重點。同時,促成十堰商用車零部件產業集群落實到項目層面,國家創新基金打包集中支持3500多萬元。在此基礎上,積極組織宜昌、十堰、隨州等高新區申報了國家第二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
三、推動科技中小微型企業技術創新的服務系統建設,不斷優化企業成長環境。
重點開展了科技創業培訓、科技創業宣傳和氛圍營造、創業服務機構能力建設等工作。從2009年起,連續四年舉辦了“創新中國?湖北科技創業大賽”等活動,積極營造“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氛圍。聯合團省委,分別在武大、華工舉辦了 “湖北青年科技創業大講堂”活動,較好地營造了激勵創業的社會氛圍。此外,我省以創新基金中小企業公共服務機構補助資金項目為重要抓手,以后補助方式,著重引導和支持公共技術服務機構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國家與省創新基金聯動支持了141家公共技術服務機構和孵化器開展科技服務能力建設,共計8300萬元。這些平臺機構在專業技術服務、創新資源共享、技術轉移服務等方面不斷優化企業成長環境,在各高新技術領域內形成了互為補充的協同聯動機制,為各類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四、推進產學研合作。
為了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步伐,湖北將創新基金與推進產學研合作相結合,針對性地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搭建技術供需對接的橋梁,協調建立基于利益聯結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目前,湖北83%的創新基金項目承擔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一批企業因此擁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核心技術并快速轉化,取得了明顯的市場競爭優勢。經對已結題驗收的670項國家創新基金項目統計,項目實施期間,共開發產品832個,取得專利85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18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