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經營規模增加,勞動成本上升更快,而邊際成本上升導致邊際產出成本上漲和收益下降,而要降低勞動成本必須用機械替代勞動。
(一)現有經營模式的基本評價及分析
1.現有經營模式的基本評價。首先,從油茶培育的范圍內對其實際的生產經營績效進行評價。如表1所示,在現有經營條件下,幾種油茶培育經營模式的績效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家庭經營、大戶經營和公司經營。其原因,一是農戶沒有租地成本、間接費用和基礎設施費用,而大戶則沒有支付間接費用。但在假設各種經營模式都統一支付各種費用的條件下,內部收益率的排序由高到低變為家庭經營、公司和大戶。但是,如果將評價范圍擴展到油茶加工、流通領域,公司、大戶和合作社經營具有規模經營優勢。
其次,從解決“三農”問題目標進行評價。衡量農林業產業經營模式優劣的主要標準是增加農民收入(牛若峰,2006)。家庭經營由于規模小,缺乏資金、技術和見識,抗風險能力差,土地產出量小且主要用于維持農戶家庭生計,對農林業經濟和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貢獻度不大,但由于產權主體到位,農民的收益最大限度的內在化。另外,進入盛果期后除茶籽采摘外所需投入勞動力不多,因此,家庭經營與其他經營模式相比的機會成本不大;而大戶經營由于形成了一定的經營規模,土地產出率有所提高,對農業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大戶多為本地居民,易關注農村的公益事業,但農民只能獲得土地租金及勞動收入;公司經營由于規模大且資金和技術力量雄厚,但農民也僅獲得土地租金及勞動收入,對農村的公共事業貢獻有限。而村組集體合作經營和合作社經營在不改變地役權的基礎上形成了規模經營,農民的權益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從理論上說是一種理想的經營模式(杜吟棠,2005)。但由于農民合作形成過程慢、組織構建成本高,運作效率有賴于村組和合作社管理層的綜合素質,需要付出對管理層較高的監督成本,這些都從制度上制約了油茶產業的發展。
表1 各種油茶經營模式的經營效益指標比較
模式
|
類型
|
產油量(公斤/畝)
|
收入(元/畝)
|
利潤(元/畝)
|
投資回收期(年)
|
內部收益率(%)
|
累計利潤率(元/畝)
|
家庭經營
大戶經營
公司經營
|
Ⅰ
Ⅱ
Ⅰ
Ⅱ
|
43.5
43.5
40.1
40.1
40.0
|
925.3
925.3
1027.7
1027.7
1000.0
|
683.7
627.7
551.0
546.6
540.0
|
9
10
10
11
11
|
20.04
16.1
14.9
13.6
13.8
|
27000
24284
22100
21882
21460
|
說明:(1)家庭經營和大戶經營為不同面積經營戶的平均值,專業合作社及村組集體組織下的農戶經營模式還沒有實際經營業績,故沒有效益指標數據;(2)Ⅰ行所表示的是現實條件下各種模式的經營效益指標,Ⅱ行表示的是各種模式加入了地租、間接費用等機會成本后的效益指標數據
2.油茶現有經營模式基本評價的經濟學分析。一般而言,任何一個經營組織必須通過規模經營獲取規模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可以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而提高。但是,在現階段油茶培育經營環節上家庭經營具有明顯的優勢。其原因主要是,一個經濟組織的經濟績效既取決于組織內部的制度安排也取決于組織制度安排與環境的相容性,這里的環境不僅指制度環境,而目還包括經濟組織運行的資源環境、產業特性及其市場環境。當產權結構不同時,不同的組織形式其隱含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也不同,從而影響作為經濟人的參與者的行為努力(生產性努力和分配性努力),進而導致經濟組織的不同績效。
根據油茶培育環節的生產經營情況來看,還可以從油茶培育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兩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從油茶經營的生產成本角度進行考察,家庭經營所用肥料一部分是農家肥,而大戶和公司經營皆為化學肥料,農戶在肥料的投入上少于公司和大戶。現階段的油茶種植經營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般農戶主要靠親戚或周邊的人相互無償幫忙,而大戶和公司則需雇用勞動力。隨著油茶經營規模增加,勞動成本上升更快,而邊際成本上升導致邊際產出成本上漲和收益下降,而要降低勞動成本必須用機械替代勞動。但是,在現有技術水平條件下,由于采摘機械不能解決采摘干凈和影響花蕾生長等問題,油茶培育階段的經營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適度經營規模是當前油茶生產的最優選擇(羅攀柱等,2010)。公司、大戶和合作社在資金、技術和組織治理上的優勢只能體現在縱向一體化的規模擴張上,在種植業范圍內很難顯現在單位面積的效益增加上(靳相木,1998)。
其次,從油茶經營的交易成本上進行考察。一個經濟組織的效率規模由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均衡所決定。在家庭經營模式下,農戶獲得了剩余索取權,監督機制內化到家庭成員身上,分配性努力隨之消失,因而最大限度地節約了監督費用,同時使農戶的經營行為具有十分穩定的預期保障,生產性努力的收入得以大幅度的提高。而大戶和公司經營主要依賴于雇工且經營地域范圍較廣,存在著委托代理問題且監督成本等組織管理成本較高,生產性努力的收入難以最大化。另外,從社會參與行為來看,農業經濟組織構成以農戶為中心,沿親緣、地緣與業緣三層波輪外推的差序格局,由中心向外,農戶參與的行為越來越單一,進入退出的選擇空間更大,經濟功利作用越發增強,組織目標也越發明確。由于在油茶培育環節受自然力的影響較大,基于分工協作的效率不高,依據業緣為主的大戶和公司經營模式組織穩定性下降,但契約性增強;組織自律性下降,他律性上升(羅必良,2004)。親緣和地緣關系是農村經濟組織交易成本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農村經濟組織規模難以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油茶采摘中采大不采小、不采盡或“偷留茶籽”以及施肥中“偷留肥料”①等現象就是其具體體現。大戶和公司經營模式的管理費用因代理成本而沒有得到與交易費用同樣顯著下降的情況下,油茶培育環節的經營規模難以擴大。
(二)現有經營模式完善構想
要完善現階段各種經營模式以促進油茶產業的發展,家庭經營應該在發揮其激勵機制強、勞動力利用效率高等特點的條件下,形成適度的經營規模以獲取規模經濟效益。大戶經營和公司經營主要在大戶和公司與受讓土地的農戶間構建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和風險機制,同時建立起與之相配套的政策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使農民從中得到實惠。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則要在政府政策的扶植下,通過強制性的制度變遷促進專業合作組織的形成,使農民能夠從合作社中獲利,同時,構建起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制度。村組集體組織下的農戶經營應建立起公開透明的民主管理機制,特別是建立健全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分配制度,由于存在政企不分等問題,只能是一種過渡型的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