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沼氣建設到今天,已進入爬坡上行的階段。其特征是:沼氣工程有了一定的基數,成效顯著;情況的變化積累了不少問題,議論頗多;但方向的不容置疑注定了農村沼氣任重道遠,大有可為,必須大力發展。
我省在近十年間,新建了120萬口戶用沼氣池、逾萬處小區聯戶沼氣工程和近300處大型沼氣工程。到2012年底,全省可年產沼氣9億立方米,年減少CO2排放量170萬噸,相當于節約標準煤64萬噸,年均增收節支20億元以上。但這十年也是情況不斷變化的十年,特別是散養殖戶持續減少與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持續增多,這“一少一多”的矛盾,造成了局部地區沼氣已過時或不適應的表象,產生了一些對沼氣發展不利的議論。
讓事實說話。首先,我們來看看農村的實際需求與發展潛力究竟有多大。我省無論從氣候還是從養殖習慣上都毫無疑問是沼氣建設適宜區。近年以年建10萬口的速度推進戶用沼氣建設,但入戶率才約16%。據調查,一是全省有14%的養殖散戶約205萬戶可建池沒有建,二是農作物秸稈也是一種很好的原料,比糞便的量更大、更普遍,是國家大力推廣的項目。全省農作物秸稈的年產量約3000萬噸,折標準煤近1500萬噸。如果破除了只有養殖才能建沼氣這個誤區,僅將10%的農作物秸稈作為沼氣原料利用起來,就要新建近200萬口戶用沼氣池。以上兩項400多萬戶,按當前的推進速度,至少要建40年。同時,目前年出欄3000頭生豬以上的規模養殖場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已達2000多家,而建設了沼氣工程的不到300家。
其次,我們看看沼氣的效益有多大。農村沼氣的效益是全方位的,農戶家庭建設一個10立方的沼氣池,帶來不僅是經濟上的好處,更重要的是生活質量和生活品位的提升,可以說,包括太陽能熱水器在內的諸多實用技術,都沒有農村沼氣池這么全面、這么成熟的綜合效益。一是節約開支,能增加收入。可以年產沼氣400立方米左右,滿足3-4口之家10個月左右的生活用能,節約支出約800-1000元。二是節約能源,有減排效益。可節約標準煤近300千克,減排CO22.7噸和SO215公斤。三是保護森林,能封山育林。一口沼氣池平均能省出1.5噸薪柴,相當于封育了3.5畝山林。四是美化環境,能提升生活品質。糞便、垃圾入池,燒煤、燒柴改成用沼氣,廚房衛生明顯改善,生活品質日漸提升。五是阻斷傳染源,能減少疾病傳播。人畜糞便沼化后,寄生蟲卵殺滅率達到95%以上,能有效減少疾病傳播,抑制蚊蠅亂飛現象。一個萬頭養殖場建設一個大型沼氣綜合利用工程,能年產沼氣約15萬立方米左右,年發電20多萬度,提供2萬噸優質有機肥料,還能基本解決養殖污染問題。
沼氣的好處實在太多,所以深受農民群眾的喜愛,稱贊其功在當代、利及子孫,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但為什么還會出現各種片面的議論呢?這其中確有我們值得反思的地方。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中央沼氣項目投資的工作經費由地方解決,基層困難大。地方既要承擔中央投資項目的配套經費,又要安排工作經費。由于大多縣市財政為“吃飯財政”,上面要求配套的項目又多,往往配套經費沒有,工作經費也到不了位,造成基層工作困難。且沼氣一般都列入了各省的民生工程,完不成任務要問責,沒有工作經費已是步履維艱,還要受到問責的威脅更令人心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是不利言論來源之一。
另一個是項目申報、審批實施流程長、時間久,操作趕不上變化。當前農村沼氣建設主要是依靠中央財政專項支持,項目申報和批復流程過長,要從縣、市、省、中央按程序逐級申報,再從中央、省、市、縣逐級批復下達。從縣里申報到再下達到縣里,往往要歷時兩年。兩年間申報的計劃到實施時農村情況出入很大,中央投資要求規定不能隨意調整計劃,不能改變地點,省市沒有調劑權,往往造成已不適宜建池的地方要完成任務,有建設需求的又沒有建設指標,事與愿違,怨言增多。
如果我們對投入機制、運行方式不斷完善,人們對沼氣的認識將會更加客觀與深刻。其一,沼氣是一項老技術也是新技術。我國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大力推廣利用,湖南最早可追溯到1937年建在湘潭縣射埠鎮碧水灣的沼氣池。隨著時代發展,沼氣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和推廣,潛力在進一步開發。其二,沼氣是一個小能源也是大能源。小在作為化石能源的補充,主要用途是煮飯燒水;大在未來,一個大型沼氣工程就可以供氣300戶以上,解決1000多人的生活用能。隨著化石能源日益減少,沼氣小能源將不可遏止的從配角走向主角,成為大能源。其三,沼氣是一門專項技術又是綜合技術。沼氣從解決農村生活用能逐漸發展成農業農村的重要基礎設施,不僅能提供清潔能源,還對實施節能減排、解決農村能源污染,發展現代農業、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已經發展成一門跨行業、多功能的綜合技術。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二期項目取
國家電投集團印發水、火、風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