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名校園食品安全事件相關責任人被問責——這是湖南省婁底市紀委、婁底市監察局官方網站“婁底廉政網”近日的通報。
通報顯示,婁底市下轄的漣源市、新化縣2012年以來連續發生多起校園食品衛生安全事件,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損害當地教育工作形象。婁底市紀委、監察局決定通報3起事件及相關責任人員的處理情況。
已通報的3起校園食品衛生安全事件中,兩起與國家2011年發起的旨在解決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就餐問題的“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直接相關。
35人遭問責的背后,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就餐問題仍待破局。一邊是企業利益、學校責任的考量,一邊是千萬農村學生的食品安全問題,怎樣才能讓學校營養餐更安全?
“營養餐”事故頻發
因為2013年9月發生多起校園食品衛生安全事故,婁底市被放在了聚光燈下。
2013年12月20日,婁底廉政網發出《關于對漣源市、新化縣多起校園食品衛生安全事件及相關責任人員處理的通報》,公布相關事件及責任人。不過,10天之后,這一消息才被當地多家媒體捕捉。
最高級別的責任人是漣源市副市長聶志堅,他被給予行政警告處分,理由是作為分管教育工作的市政府領導,聶落實上級關于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和校園食品衛生安全的決策部署不力,分管漣源市教育工作以來連續發生4起校園食品衛生安全事件。
兩地教育局、政府采購辦、工商局、食藥監局、衛生局、財政局以及中學的有關負責人,均受到行政警告、行政記大過、行政記過、降職、調離、誡勉談話等處理。
新化縣是通報涉事學校最多的縣。2013年9月11日至12日,該縣坐石鄉坐石完全小學、孟公鎮沙洲完全小學、奉家鎮中心小學等3所學校發生事故,共98名學生在食品企業配送營養餐后身體不適。
“共排查就診小學生180人,最多時留觀84人。”當時媒體報道披露。
僅半個月之后,厄運降臨到了與新化相鄰的漣源市學生身上。9月29日,該市古塘鄉甲全希望小學90余名學生在食用企業配送營養餐后,出現身體不適。
2013年更早些時候,營養餐也屢屢成為事故“疑兇”。當年6月、7月,漣源市至少發生兩起校園食品衛生安全事故,一位校長為此公開道歉,政府也一度收回同批營養餐。
公開資料顯示,上述事件提及的營養餐,是我國2011年起面向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就餐問題的一項健康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被通報的事件中,存在問題的營養餐均由食品企業配送。而被通報的責任人中有人與企業存在經濟往來。
據媒體報道,受頻發的食品安全事故影響,2013年10月,漣源市教育局決定,營養餐供應方式從企業供餐模式向學校食堂供餐模式轉變,同時陸續驗收達標的學校食堂,及時調整供餐模式,到2014年春季全市全面推行食堂供餐。
至于兩地有關政府采購和營養餐配送企業違法問題,通報指出,由婁底市公安局、婁底市檢察院依法調查處理。
“最糟糕的一種模式”
多位學者告訴記者,營養餐計劃目前存在三種運作模式,其一是農村學校自建食堂,其二是外包給其他企業每天配送,其三是定期配送。
定期配送的模式通常出現在地理位置偏遠且沒有經濟能力建食堂的地區。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穎廉告訴記者,婁底市出現問題的學校主要選擇的是這種模式。
“這對安全保障來說是最糟糕的一種模式。它等于是外包給社會上的一些企業,配送周期很長,比如,一周才配送一次。”胡穎廉說。
胡穎廉說,即使是每周配送一次,也應該保障食品的安全。不過,婁底尤其是漣源市一刀切地采用了這種模式,“在政策決策的科學合理性上,我認為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在他看來,這種配送方式的弊端首先在于安全問題,其次是營養問題。他舉例說,一片面包配送了一星期,即使沒有變質,營養效果也會打些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