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充分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努力打好生態宜居牌,全力打造了三張生態建設名片。
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就是要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如何讓農村跟得上城市發展的腳步,讓城鄉百姓共享發展成果?
近年來,南昌市大力實施新型城鎮化基礎戰略,在城鄉發展一體化方面先行先試,頗有心得:通道沿線“五化”整治,唱響“中國秀美鄉村”之歌……既扮靚了城鄉人居環境“面子”,又提升了各類公共服務“里子”,城鄉無縫對接,真正叩開了百姓的幸福之門——
城鄉規建“一張圖”
南昌市在推進城鄉建設中,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引領和基礎性作用,嚴格實行城鄉一體規劃、一體建設、一體管理,促進了城鄉面貌大改觀、大變樣。按照“城鄉一張圖、規劃全覆蓋”的工作思路,該市一方面大力推進紅谷灘新區、九龍湖新城建設,實施城中村改造等大型城市建設項目,另一方面大力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投資106.68億元,推進了蓮塘鎮、長堎鎮、民和鎮、龍津鎮、麻丘鎮、梅嶺鎮等8個省級重點示范鎮建設,重點開展了以“房屋美化、管線優化、村莊綠化、衛生凈化、產業強化”為主要內容的主要通道和景區沿線“五化”綜合整治。以村莊規建為先導、特色產業為支撐、生態優化為基礎、休閑農業為亮點、鄉風文明為根本的“五位一體”綜合示范村建設,打造了灣里區梅嶺、太平景區沿線,進賢縣三里至三陽軍山湖品蟹休閑旅游帶等一批深受社會各界好評的示范線路,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公共服務“一班車”
立足以民為本、城鄉一體的理念,南昌市堅持將城市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加快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整合城鄉教育資源,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開展“體育三下鄉”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生活;農村衛生服務得到改善,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243.88萬人,參保率達98.21%。
該市以農村建設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為抓手,全面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水平。僅2012年,完成了768個村點整治,共改路977公里、改水3.51萬戶、改廁3.56萬戶。同時,把城市社區化管理模式引入新農村建設,完善新農村建設點的社區功能。2012年,全市新農村建設點興建了2200多個科技文化、體育休閑、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等農村社區服務場所,使廣大農民群眾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到公共服務。
生態建設“一張牌”
南昌市充分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努力打好生態宜居牌,全力打造了三張生態建設名片。
一是創新性地建設以都市森林公園為“點”、都市綠色長廊為“線”、城鄉森林板塊為“面”、城郊生態綠化為“片”的城鄉一體“森林城鄉、花園南昌”,4年來全市累計完成新造林面積132.3萬畝,打造了瑤湖郊野森林公園、昌銅高速花卉苗木產業觀光走廊等一批城鄉綠化亮點工程。二是力爭用5年時間全力打造“鄱湖明珠、中國水都”城市品牌,明確了九龍湖水系綜合整治工程、象湖撫河截污工程、烏沙河綜合整治項目等十大工程。三是在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過程中,高度重視農業生態建設,一手抓休閑農業、秀美鄉村“一縣雙十”亮點工程建設,一手抓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整治,全面實施了農村清潔工程、國省道沿線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啟動了1686個農村清潔工程村點建設,各鄉鎮都成立了環衛所,建立了107座鄉鎮垃圾中轉站,全市基本實現農村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
城鄉肩并肩,發展同行。這就是南昌市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