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集中了許多宋代文化景點,被專家們譽為“宋代歷史博物館”[2],主要有保存完整的宋代古城墻、古浮橋、巍然壯觀的八境臺、郁然孤峙的郁孤臺、完整壯觀的文廟、藝術寶庫通天巖、七里鎮古瓷窯址等等。
自然(山水)旅游資源
贛州著名的自然景觀主要有安遠的三百山、龍南縣的九連山、寧都縣的翠微峰國家森林公園。三百山為東江源頭,是香港同胞飲用水的發源地,“首批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生態教育示范基地,1993年5月經國家林業部批準建設為國家森林公園,2002年5月被國務院批準為第四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九連山是我國中亞熱帶緣自然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保存有大量野生動植物活化石,被列為省重點自然保護區。此外,還有龍南的小武當山、上猶的陡水湖、崇義的陽嶺和齊云山等均是風景秀麗而具有開發價值的自然旅游資源。
歷史文化旅游資源
贛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集中了許多宋代文化景點,被專家們譽為“宋代歷史博物館”[2],主要有保存完整的宋代古城墻、古浮橋、巍然壯觀的八境臺、郁然孤峙的郁孤臺、完整壯觀的文廟、藝術寶庫通天巖、七里鎮古瓷窯址等等。其中最為著名的宋代古城墻始建于漢代,距今已有二千年的歷史,現保存較完整的古城墻修建于北宋年間,是我國唯一保存到現在的、有可靠紀年銘文的宋代磚城,是我國宋代文化古跡的一件孤品。八境臺位于贛州城東北隅古城墻上,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距今已近千載。章江與貢江在八境臺下匯合成贛江,登上此臺,贛州八景一覽無余。始建于秦、唐的梅關古驛道,是我國古代溝通南北往來的交通要道。
紅色旅游資源
贛州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所在地,被稱為“紅色故都”、“共和國的搖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葉劍英、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贛州從事過偉大革命實踐活動。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就是從贛州開始的。因此,市內保存的革命史跡眾多,縣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達203處。以當年中央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紅色故都”瑞金為中心,集中了遺址群5處計15個文物單位,屬全省、全國范圍內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跡群落。1955年授軍銜時,僅興國籍將軍就有54名,興國縣因此被譽為將軍縣。
客家文化旅游資源
贛州是客家文化、客家民系的搖籃,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在全國設區市中是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3]。贛南圍屋是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體,墻體由青磚或花崗巖徹成,非常堅固,易守難攻。贛南圍屋以方圍為主,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風格之特別、保存之完好令人驚嘆,其中龍南縣為全國之最。贛南圍屋一般有3~4層,大的有九棟十八廳,內有糧倉、水井、排污道、草坪、戲臺等,最具代表的有:燕翼圍、關西新圍、桃江龍江圍等。同時,贛州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客家民俗最完整的地區。漫步贛州,人們不僅能聽到親切的客家鄉音,看到典型的客家民居,還能感受到有著濃郁客家傳統的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和風水文化。客家宴席、客家山歌、贛南采茶戲、“九獅拜象”等民俗傳統或表演,讓人充分領略到贛南客家獨特的文化魄力。
總之,贛州的旅游資源種類多、數量大,分布率達77%,并且品位高、特色鮮明,具有很高的聲譽和開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