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要統籌森林、江水、湖泊、濕地、候鳥等寶貴生態資源,加快旅游休閑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九江市要加強境內生態建設,積極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及河湖生態保護工程,率先開展鄱陽湖濕地保護生態補償試點。
1.加快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按照“二三并舉、做大總量,集群成鏈、提高效益”的思路,深入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拓展深化與大型央企、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等戰略合作,著力構建綠色、低碳、高附加值、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千億產業集群、千億園區板塊、百億企業方陣”。
2.優化城鎮布局,加快城市群建設。南昌市要著眼打造現代大都市區,探索創新大湖大城融合發展路徑,加快建成聯接3個“三角洲”、聯動長江中游、聯通中部地區的現代區域經濟中心城市;進一步發揮省會優勢,提升承載集聚輻射功能,注重南向拉大城市框架,強化與“豐樟高”、撫州等重要縣市的經濟關聯,加快形成省會一小時都市生活圈和產業協作經濟圈。九江市要著眼增強城市功能、提升綜合競爭力,著力打造沿江、昌九“T”型城鎮發展軸,重點培育共青城、湖口等節點,提升在長江流域、京九沿線、4省邊際的樞紐地位等。
3.大力支持科技創新,更加重視人才作用。抓住南昌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機遇,支持企業與國內外一流科研院校聯合建立科技創新機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光伏、新材料、半導體照明、生物和新醫藥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基地,以及國家民用直升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研發平臺。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改造提升鋼鐵、石化、機電、冶金、建材、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同時,提升區域內人力資源的內生發展能力。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成昌北機場擴建,鞏固在全省“天字型”高速路網的中心地位,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完善市域內快速路系統,全面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港口建設方面,加強南昌境內贛江航道疏浚和現代碼頭集群建設,把九江港建成兼具運輸組織、臨港開發、現代物流、商貿服務等綜合功能的“億噸大港”。能源支撐方面,統籌煤電油氣等能源建設,加快建成新昌電廠二期、九江電廠四期工程,推進中石化九江分公司擴能改造、中電投九江港煤炭儲配中心、江西LNG天然氣儲配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促進光伏、風能、核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發展。加快推進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夯實水利設施建設,加強城鎮防洪排澇建設,進一步改善城市生產生活環境。
5.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注重為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培訓,用好共青城全國青年創業基地品牌,完善落實創業幫扶、資金支持等各項政策。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健全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安全網。適應大都市區發展需要,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加快道路通勤、氣象監測、環境治理、供水消防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自然災害、社會安全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體系建設;著力解決流動人口在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
6.加強生態環保建設,提升GDP增長的“綠色內涵”。南昌市要統籌森林、江水、湖泊、濕地、候鳥等寶貴生態資源,加快旅游休閑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九江市要加強境內生態建設,積極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及河湖生態保護工程,率先開展鄱陽湖濕地保護生態補償試點。加強城鎮水、氣、噪音、煙塵環境綜合治理和城鄉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高度重視生態經濟發展,大力實施資源再生利用工程,在冶金、化工、建材、餐飲等重點行業推廣循環經濟模式,強化工業、能源、交通等領域和重點耗能企業的節能減排,力爭兩市全部工業園區建成省級以上生態園區。
7.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壯大金融市場“江西板塊”,增強上市公司融資能力。提升開放型經濟層次水平,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本、資源、市場、技術等生產要素,引導外資投向基礎設施、高新技術、新興產業、服務經濟等領域;鼓勵優勢骨干企業“走出去”開發境外資源、參與境外投資合作;推動九江出口加工區升格為綜合保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