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各產業發展不可能齊頭并進,應選擇若干重點領域作為突破口,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盡早成為區域國民經濟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一)明確總體發展思路
按照《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和《江西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以區內骨干企業為龍頭,以現有園區和產業基地為載體,以高端化、產業化、集群化為導向,以突破關鍵技術為重點,著力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突出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產業配套、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分層次推進各產業發展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各產業發展不可能齊頭并進,應選擇若干重點領域作為突破口,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盡早成為區域國民經濟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優先培育和發展金屬新材料、光伏、綠色食品、生物和新醫藥四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顯著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非金屬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航空制造、半導體照明四大戰略性先導產業,快速提升其產業規模;布局發展文化及創意、風能核能兩大潛力產業,構建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要求,還應考慮節能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兩大產業。
(三)完善保障措施
1.強化科技創新,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競爭力。依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層次的不同選擇適宜的科技投入方式,同時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和轉化,推進創新載體與平臺建設,全面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努力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技術制高點。
2.培育壯大優勢企業,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主體力量。既要做大做強優勢骨干企業,也要重視培育和壯大有發展潛力的成長型中小企業,加快企業品牌建設,著力構建一個支撐經濟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大中小企業共生的企業體系。
3.促進優勢產業集聚發展,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基地。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突破領域,進一步完善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39個省級工業園區發展平臺,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引進一批大型龍頭項目及其配套產業項目,突出引導優勢產業項目向國家級以上重點產業基地聚集。
4.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智力支撐。加快實施新興產業人才工程,著力培養一批新型實用型人才,大力引進一批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適時調整高校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同時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5.完善政策支持,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活力。充分發揮省級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稅收政策的激勵作用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撐作用,健全財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體系,工業用地向區內新興產業基地傾斜,優先安排省預留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對于屬于省內自主創新的產品,實行政府優先采購、優先推廣使用,進一步完善有關稅收、價格等優惠政策。
6.積極培育市場,營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良好環境。切實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強示范應用,完善市場應用配套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7.深化開放合作,拓寬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支持重點產品、技術、服務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支持省內企業培育國際化品牌,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發展新格局。
8.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保障。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立企業主動追求創新的內在機制,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構建科學的統計、評估和考核制度,加強組織實施,形成全社會推進新興產業發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