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是中國鎢業的發祥地,素有“世界鎢都”的美譽。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市鎢產業已經逐步建立了勘察、采選、冶煉、深加工和科研、檢驗檢測、教育等完整的產業體系,形成了鎢精礦-仲鎢酸銨-氧化鎢-鎢粉-碳化鎢-硬質合金-合金工具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我市已由全國乃至世界鎢砂的主產區和集散地升級為鎢冶煉產品主產區和集散地及應用產品的加工地。
目前,我市正積極推動鎢冶煉加工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轉型升級。2013年1月至11月,我市鎢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3.85億元,同比增長24.9%;利稅總額27.78億元,同比增長42.3%。
整合資源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近日,記者走馬大余縣省級鎢及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基地,到處是火熱的建設場景:明發礦業技改項目正在加緊施工,偉良鎢業“退城入園”項目正在調試設備,東宏旅游工藝品有限公司年產100萬件旅游飾品生產線已投入試生產……
產品低附加值、資源利用粗放一直是大余縣傳統鎢及有色金屬加工業的“短板”。近年來該縣全盤更新工業“內核”,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業升級。2013年以來,該縣迅速推動偉良鎢業、明發礦業、欣榮礦業等龍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該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生產工藝,發展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線,引進和研發并重,開發高性能硬質合金、鎢基合金、耐熱抗震特種鎢絲及涂層刀具等高附加值產品。目前,該縣14家大中型鎢及有色金屬加工企業正在實施技術改造。
不僅如此,大余縣還在廢渣里“淘金”,并與“文化”結合起來,催生了多個礦物廢渣循環利用企業。目前,大余縣的經緯鎢業、金城鎢業等公司把鎢等有色金屬的實用功能與文化創意進行有機融合,將文化創意“搬”上了工藝品,以此開發出了一系列自有知識產權和文化品牌的精美鎢金工藝品。這些工藝品暢銷國內,遠銷東南亞和中東地區,年總產值4億元以上。
大余縣鎢業的發展是我市鎢產業集群的生動寫照。近年來,贛州按照“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群化發展”的思路,對鎢產業發展進行了統一規劃布局,各資源縣重點抓好礦山的規范開采及現有冶煉加工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市中心城區重點發展以精深加工為主的產業體系,形成了以資源縣的礦山開采和冶煉加工為基礎,贛州開發區有色精深加工基地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在向這些區域板塊集中和聚合,我市在資金、用地、稅收和原料保障等方面給予專項支持,促進了企業集群式、低成本、高效益發展。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跨越發展
科技創新、延伸產業鏈是我市鎢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10多年前,崇義章源鎢業股份有限公司還是一個以鎢初級化工冶煉為主、年銷售收入只有幾百萬元的小企業。依靠科技投入和“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章源鎢業從鎢的勘探、開采、選礦及冶煉延伸到精深加工,形成了“從鎢精礦到鎢材、高比重合金和硬質合金及其工具”的完整產業鏈,實現了由單一的“資源型企業”向利用資源、依靠科技“資源深加工大型企業”的跨越。
近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5部門公布了第二十批享受優惠政策的企業(集團)技術中心,章源鎢業的技術中心名列其中。這是章源鎢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以科技創新引領企業跨越發展取得的又一成果。目前,章源鎢業大力開展鎢產業精深加工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工藝的研發,并已形成具有“章源”特色的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模式。
“公司將在強大的鎢資源保障、先進的鎢冶煉、制粉技術基礎上,瞄準世界鎢精深加工前沿領域,堅持自主創新與‘政產學研用’,不斷提升企業科技創新實力,將章源鎢業建成一個以鎢礦產資源勘探、采選、冶煉、精深加工及相關產業協同發展,國內領先、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鎢業公司。”章源鎢業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我市冶煉加工企業的主要產品有APT、氧化鎢、鎢粉和碳化鎢粉、合金粉等。在章源鎢業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市將現有的鎢深加工產品的質量做精、規格做全,利用自己的核心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我市鎢冶煉加工企業還開發了延伸鎢產業鏈的產品,主要有高精度硬質合金涂層刀片、高性能硬質合金棒材、高比重合金等深加工項目。
同時,贛州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建設國家鎢和稀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教育部批準建設鎢資源高效開發及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商務部授牌建設鎢和稀土新材料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科技部批準建設鎢與稀土新材料產業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等。這些健全的公共服務平臺為鎢產業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破除瓶頸加快產業轉型發展
當然,我市鎢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產業結構上呈現“橄欖型”,即上游采礦和下游硬質合金及應用產品環節規模小,中游選礦、冶煉、制粉環節規模大;初級產品產能過剩,產品趨同;鎢企業資金緊缺,融資難等。
為加快鎢產業的轉型升級,2013年6月至9月,市政協經科委組織部分委員、專家,就我市現階段鎢產業發展情況,深入章源鎢業、世瑞集團、金城鎢業等企業開展調研。
延伸產業鏈,進入應用產品領域是贛州鎢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調研組建議,大力鼓勵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境外前沿的鎢深加工工藝、技術與裝備,以盡快縮短我市鎢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大力鼓勵企業引進國內外鎢行業高端人才,同時用好本地人才;支持、鼓勵企業靠大靠強,引導企業與境外先進的鎢應用產品企業聯合,提高應用領域的生產能力,達到技術和產品升級;建立贛州自己的鎢產業研發基地,形成產學研聯動的長效機制,使之能大幅提高贛州鎢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針對初級產品產能過剩的現狀,調研組認為,要嚴格控制初級產品項目審批,淘汰一批落后產能,鼓勵和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和產業配套,做精做特現有產品。資金是保證鎢產業戰略目標實現的關鍵因素。調研組建議,引導、鼓勵、支持企業上市,直接融資;建立以政策性擔保為主、商業性擔保與互助性擔保為輔的信用擔保體系;設立贛州鎢產業發展基金;支持我市鎢企業引進私募基金、股權融資。在環境保護方面,調研組認為,要進行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規范涉鎢企業的環保行為,整治無證涉鎢小企業、小作坊,完善環境監督員制度,建立排污監控系統,加強對涉鎢企業家環保知識培訓,進一步做好環境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