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氣重度污染持續一周,中央和北京市氣象臺接連發布霧霾橙色預警信號,來自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的數據,從去年北京開始監測PM2.5以來,此次重污染持續時間打破紀錄
2014年2月26日,北京的上班族普遍戴上口罩,情景宛如流感肆虐之時。2013年末,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仁健課題組與同行合作,對北京地區PM2.5化學組成及源解析季節變化進行了研究。
研究發現,北京PM2.5有6個重要來源,分別是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這些源的平均貢獻分別為15%、18%、12%、4%、25%和26%。
數據顯示,沙塵天氣在北京冬春季節有重要影響。北京市氣象局統計,2013年北京地區降水量僅為508.4毫米,出現12個沙塵日,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此外,來自建筑工地的浮塵和街道的再懸浮塵也是土壤塵的主要來源。
2013年2月28日,北京刮起8級大風,雖然吹走了霧霾,但是也帶來了沙塵。
燃煤源在冬季貢獻最大,北京目前仍有3000多家燃煤鍋爐單位,北京環保部在去年末進入冬季采暖季后,對全市燃煤鍋爐進行了全面監察,發現有50多家企業存在超標排放現象。
如果冬季遇到冷空氣勢力弱,近地面風力小、大氣層結穩定,空氣相對濕度大的情況,污染物便會因擴散條件差,形成積聚效應。
在北京每年2300萬噸燃煤中,有1000萬噸集中在四大熱電廠。燃煤是北京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北京正在研究春秋兩季停掉四大發電廠,引進外省電力作為北京供電的方案。不過北京周邊地區同樣在遭受空氣污染,此舉是否有存在轉嫁污染的問題。
生物質燃燒源貢獻春、秋季較高,冬、夏季較低。圖為2013年10月11日,正值三秋時節,京郊不少村民都在忙著收玉米、種小麥,為圖省事,不少農民就地焚燒玉米秸,田地周圍濃霧彌漫。
研究表明,來自北京南部的氣流常攜帶較高濃度的二次無機氣溶膠和含碳氣溶膠,西北向的氣團則含有較多的土壤塵和含碳氣溶膠。北京發生霧霾時,來自南向的氣流會使二次無機氣溶膠的濃度變得很大,這可能與高濕度的云霧中較強的非均相反應以及較強的光化學反應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這篇論文提供的數據顯示,以往最受人詬病的汽車尾氣排放只占到污染源的4%,目前北京機動車已超過500萬輛,然而東京、紐約等世界大城市的機動車保有量早已超過800萬輛,PM2.5卻遠遠沒有北京嚴重,尾氣污染顯然和成品油的質量有直接關系。
但也有專家對此提出了不同觀點,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課題組成員王躍思認為,北京PM2.5成分中硝酸鹽含量較高,硝酸鹽主要來自氮氧化物的排放,而北京的氮氧化物排放主要來自機動車,汽車尾氣是城市PM2.5的最大來源,約為四分之一。
早在2000年,北京就被列為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然而10多年過去,垃圾分類處理依然原地踏步。
事實上,中科院這篇文章只是從專業技術角度對霧霾成因做了分析。從深層意義上講,霧霾與其它環境污染一樣,與中國快速城市化、優質資源過度向大城市集中,經濟過熱、產業結構不合理有著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