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孜也木和丈夫都是回族,而他們的4個孩子則分別是回族、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因為被拉孜也木收養,這4個來自不同家庭、不同民族的孩子成為了兄弟姐妹。
1972年,大兒子閔成福成為家中的一員,從那時起,每隔幾年時間,拉孜也木就會為閔成福帶回來一個弟弟或妹妹。40余年一晃而過,孩子們一個個成家立業,拉孜也木也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
拉孜也木已年過六旬,但老人的精神很好,言談中掩飾不住喜悅,她告訴記者,自己現在生活得很幸福。自2013年老伴去世后,子女們為了照顧她,輪流來家中陪她住,照顧她的生活起居。
點擊進入下一頁
拉孜也木自己沒有生養,她和丈夫一直將4個孩子視如己出。大兒子閔成福是丈夫哥哥的孩子,由于家中孩子多,生活困難,閔成福5歲時被送給拉孜也木和丈夫撫養。通過與閔成福相處的點點滴滴,拉孜也木對孩子多了一層難以割舍的情感。所以,即便在他們日子過得很艱難的時候,他們還是收養了漢族女兒閔秀花。
1976年,在墩麻扎鎮醫院,拉孜也木遇到了剛出生就被遺棄的閔秀花。看著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小臉,她沒有和丈夫商量,便把孩子帶回了家。拉孜也木回憶說,那時是她和丈夫最窮困的時候,當時一個雞蛋5分錢,孩子需要什么,他們只能拿家中母雞下的蛋去跟別人換。日子雖然過得苦,但是女兒的到來卻為一家帶來了許多歡笑。
為了讓孩子們生活得好一些,拉孜也木和丈夫每天早出晚歸,賺錢養家,而照顧妹妹的責任就落在了閔成福肩上。閔成福10歲時,就經常把年僅1歲的妹妹放在竹簍里,走到哪兒都背著。事實上,因為平日里為生計奔波,除了大兒子閔成福,其他的3個孩子都是在哥哥、姐姐的照顧下長大的。也因為這樣,兄妹4人的感情一直很好。
也許是因為之前收養了兩個孩子的緣故,拉孜也木和丈夫心善的好名聲在鎮上傳開了。1982年,哈薩克族女兒閔秀珍剛生下來,因為家境貧困養不起,她的親生父母找到拉孜也木,請求她收養這個孩子。拉孜也木沒有多考慮,便答應了。
現在,閔秀珍已成家,丈夫是漢族。因為自幼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多民族大家庭里長大,所以對閔秀珍而言,親情不分民族,愛情也不分民族,只要心中有愛,一家人的生活就會和和美美。
維吾爾族小兒子閔文軍也是因為家境貧困被親生父母送給拉孜也木撫養的。因為年齡最小,閔文軍在家中最受母親寵愛,哥哥、姐姐平日里也對他照顧有加。現在,他和哥哥、姐姐們一起,在墩麻扎夜市上擺攤賣小吃,兄妹四人的攤位擺在一起,閔成福賣雜碎湯,閔秀花賣燒烤,閔秀珍賣面肺子,閔文軍賣串串,用當地人的話說:“兄妹4人排排站,都可以組成一條美食街了。”
在拉孜也木家中,記者看到了許多合影,她告訴記者,每年她和丈夫都會帶孩子們照一張全家福,記錄孩子們的成長過程。對于孩子們的身世,拉孜也木從未隱瞞,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之間的母子情。用閔文軍的話說:“她是不是我的親生母親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人生的每個階段,她都非常盡責地充當了母親的角色,在我的心里,她就是我的親生母親。”
如今,拉孜也木生活富足,子孫滿堂,讓村里的許多老人羨慕不已。說到對未來的期盼,拉孜也木說:“我希望小兒子趕緊成個家,這樣我的心也就踏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