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市場至少超千億
綠色金融體系構建加速,碳金融市場也隨之受益。
前述《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要發展各類碳金融產品,促進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定價中心。有序發展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碳租賃、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探索研究碳排放權期貨交易。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分析稱,我國已經宣布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在此基礎上的碳金融業務將有助于大幅提高市場的流動性和碳交易價格的有效性,并可為綠色企業提供一系列的融資工具。
碳金融,簡而言之就是碳市場的金融化。依托碳配額及項目減排量兩種基礎碳資產開發出來的各類金融工具即為碳金融產品,從功能角度主要包括碳期貨等交易工具、碳債券等融資工具和碳指數等支持工具三類。
七省市碳交易試點正式開市以來,為了推進企業碳資產管理、活躍碳市場交易,各個試點碳市場分別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碳金融創新,推出了近20種碳金融產品,涵蓋了除碳期貨之外的交易工具、融資工具與支持工具等主要領域。
以深圳為例,該試點相繼推出了全國首單碳債券、首個碳基金、首個跨境碳資產回購、首個綠色結構性存款、首創配額托管模式等。葛興安介紹,面向明年的全國碳市場,深圳還將在碳金融領域開展更多以服務管控單位節能減排需求和低碳轉型要求的、可復制、可推廣的金融產品。
前述碳金融報告稱,從帶動力、需求度、風險度和發育度四個核心指標來看,推出碳期貨、碳遠期、碳債券及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的條件基本成熟。2017年后如果能夠推出相關的碳金融交易工具,保守情景下交易規模能達到600-800億元,中值4170-5560億元;2020年后,保守情景下交易規模能達到1000-1200億元,樂觀情景下為37500-45000億元。
葛興安稱,碳金融將會成為我國綠色金融的具體載體和突破口,因為隨著中國碳市場的建設,碳金融相比于其他綠色金融,其市場條件和基礎更加堅實。
碳金融報告的發布人梅德文認為,發展碳金融具有不可或缺的市場功能,比如在減排總量控制、減排成本分擔、減排價格發現、減排融資支持以及減排風險管理等方面都離不開碳金融市場,因此發展綠色金融,也需要同時發展碳金融。
市場基礎薄弱制約碳金融
但是,碳金融因為缺乏堅實的市場基礎,創新方向和產品受到較大限制,產品的可復制可推廣性不強,以致不少行內外人士戲稱為“PPT創新”。
梅德文認為,目前碳金融面臨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挑戰。在全國碳市場建設推進過程中,地方財政支持力度小,各地企業數據基礎薄弱,相關專業人才不足等,制約了全國碳市場進程,也引發了碳市場系統性風險的擔憂。他建議,要更多依靠市場力量推動碳市場建設。
此外,碳交易處于金融監管的高壓下,對于金融產品開發、創新的監管力度更為嚴格。碳市場的發展又需要金融創新來滿足市場需求,也需要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參與,需要更活躍的交易,但是參與主體越大交易量越大,其監管風險也越大,這就需要頂層權衡好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
葛興安認為,對此不必悲觀失望,畢竟碳市場運行只有三年,并且各個市場相互孤立,難免出現以上問題。可以說,碳金融面臨的挑戰也是碳市場建設面臨的挑戰,未來中國碳市場的設計導向至關重要。
寇維維也表示,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目前碳市場比較初級,風控系統、法律系統、財務系統、專業人員和制度設計等方面還不夠到位。對比歐盟等發達國家,我國實施碳市場的起點更低、條件更差,例如金融、交易等體系以及企業的歷史排放數據、對節能環保等的管理意識,都不太成熟。但能夠在短短三年時間里從無到有,如此迅速地建立起這一處于國際前沿的碳交易體系很不容易,出現這些問題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葛興安看來,如果中國碳市場未來堅持市場化方向,堅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的碳市場,尊重市場力量,注重發揮市場活力,碳金融的前途將無可限量。
靈核網作為多年市場調查的市場研究機構,長期涉足競爭對手市場信息的監測和調查研究,建立全方位的市場信息收集網絡,搭建國內最完善的數據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一站式服務。更多競爭對手及市場調查的需求,請直接聯系靈核網項目部或者直接進入靈核網詳細了解。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