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2006年-2010年),中國工業的空間分布呈現出擴散的趨勢,地理集中度也由2006年的0.476下降到2010年的0.442,降幅達7.2%。在工業活動擴散化趨勢的影響下,中國整體經濟活動也從2006年開始打破以往不斷集聚的趨勢,呈現出空間擴散的特征。
不難發現,中國工業發展的空間格局呈現出明顯的“北上西進”趨勢,即工業開始由東部地區向東北和中西部轉移。由于工業化進程還遠未結束,中國整體經濟活動也“跟隨著”工業的分布,呈現出由東部地區向北部環渤海區域和東北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轉移擴散的新趨勢。中國的整體經濟布局正在由過去各種經濟要素和工業活動高度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逐步轉變為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擴散的趨勢,這表明,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效果開始逐步顯現,區域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重要“轉折”期。
對于這種產業轉移,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解釋:一方面,隨著中國區域總體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在國家一系列優惠政策的支撐下,東北和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增長明顯加快;另一方面,隨著產業向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向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不斷聚集,各種生產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土地、能源等供應趨于緊張,資源和環境承載力不斷下降,一部分勞動和資源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地區進行了轉移。加之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投資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也吸引了東部地區一些企業向該地區轉移。
服務業的集中: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帶來的新趨勢
“十一五”期間,隨著工業由東部向其他區域擴散轉移,東部地區GDP占全國比重由2005年的55.5%下降到2010年的53%,降幅僅為2.5個百分點,而同期東部地區工業增加值所占比重降幅為6.8個百分點。可見,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的轉移并未改變東部地區仍是中國經濟活動中心的地位,這主要得益于服務業不斷向東部地區集聚。
從1992年開始,服務業開始加速向東部沿海地區集聚,雖然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東部地區的現代服務業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但也沒有改變服務業整體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
可見,服務業已經取代工業成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這也是東部地區產業結構不斷高級化的必然進程。由于東部地區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后期,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東部地區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重要內容,也是東部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而中國整體服務業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為“東部率先發展”的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順利實施提供了現實基礎。
政策資源配置:國家層面各類經濟區的設立與分布變化
2005年以來,特別是從“十一五”末期開始,批準或批復了較多的區域規劃,其中出臺的國家層面的區域規劃,主要包括兩類:“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規劃、“國家戰略層面區域規劃”。
近期批準或批復的區域規劃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可見東部沿海地區仍是目前中央政府通過區域規劃或區域政策調控的主要區域。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中國的改革開放始于東部地區,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東部絕大部分地區已經或即將進入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調整期,由區域經濟發展周期規律可知,東部沿海地區若不明確合理發展方向和適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就有可能由發達區域因膨脹而淪為蕭條區域;另一方面,由于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總量依然占據全國的“半壁江山”,東部沿海地區無論是蕭條還是衰退對整個中國的發展都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勞動力就業:空間配置出現與經濟增長相反的變化
與1999年相比,2010年東部地區勞動力總就業占全國比重增加3.3個百分點,達到38.2%;中西部地區則分別下降1.5個和1.3個百分點,達到27.3%和27.7%;東北地區則下降了0.5個百分點,勞動力總就業占全國比重為6.8%。
從工業勞動力就業的區域空間分布來看,東部地區工業勞動力就業占全國比重從2006年開始呈現下降趨勢,中西部地區工業勞動力占全國比重則從2006年開始逐年增加,而東北地區則不斷呈現下降的態勢。東部地區工業勞動力就業呈現下降的趨勢,一方面是因為其部分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向中西部進行轉移的同時,也轉移了部分工業勞動力,這也是中西部地區工業勞動力從2006年開始逐年增長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因為東部沿海地區在外部需求不斷惡化的背景下,其部分外銷型制造業企業逐漸轉型為內銷型企業,這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減少就業規模方面。而東北地區工業勞動力就業逐年下降的趨勢說明東北地區老工業的振興還面臨很大困難。
2010年東部地區服務業勞動力就業占全國比重為41.2%,比1999年增加2.9個百分點,而同期的中部和西部地區服務業勞動力就業占全國比重分別下降了2個和0.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則下降了0.7個百分點。
區域需求結構:消費轉移緩慢,投資變化加快
1979年-2006年,中國的消費需求在空間上呈現出不斷集中的趨勢,2006年地理集中度為0.409,達到了歷史最高點,之后,在“十一五”后4年,消費需求呈現出空間擴散的趨勢,地理集中度也下降至2010年的0.397,與2006年的最高點相比,降幅僅為3.1%。
我們發現,“十一五”期間中國消費需求在空間上呈現從東部小幅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從2006年開始,東部地區最終需求占全國比重從52.35%下降到2010年的51.42%,其他區域則呈小幅上升的態勢,其中西部和東部地區增幅較大。這種消費需求在空間上的差異和變動趨勢主要是基于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性差異和居民收入的不均等。雖然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新規劃的實施下,東北、中部和西部獲得極大發展,但東部地區GDP占全國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這種發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導致“東強西弱”的消費空間格局。
另一方面是因為隨著工業和投資向中西部地區進行轉移,引致了中西部地區潛在消費需求的增加,但消費需求增幅較小,導致中國整體消費需求空間轉移緩慢。
與消費變化不同的是,投資需求呈現由集聚到擴散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改革開放初期,東部地區在依靠其區位優勢和中央政府沿海地區優先發展戰略的支持下,投資開始不斷向東部地區集中。在投資不斷向沿海地區集中的過程中,中國區域之間發展差距,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為協調區域發展、縮小區域差距,中央政府從1999年開始加大對內地尤其是西部的投資力度,這樣中國的投資需求在空間上開始呈現出向內地擴散的趨勢。
西部大開發以來,東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比重不斷下降,其他三大地區投資比重則呈上升趨勢。
結論與展望
通過上面分析,筆者對2012年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區域總體發展戰略以及新規劃的實施,使自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區域經濟增長不平衡的空間格局被打破,“十一五”末期,東部地區GDP增長速度首次低于其他地區,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用開始顯現。同時,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呈現出縮小的態勢,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相對均衡發展的時期。
第二,整體經濟活動不斷向東部沿海地區集聚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隨著工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而被打破。但是由于自1979年以來,服務業不斷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并未改變,這也對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提供了主要原動力,同時,消費需求也不斷向東部集聚。因此,東部沿海地區依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心”。
第三,隨著新規劃對東部沿海地區的指導作用開始逐步顯現,東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將由過去過多依賴外部環境的支撐,向內生性、集約型的增長方式轉變。雖然近幾年東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其他地區,而且其投資占全國比重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是其依然獲得了大量的政策資源、勞動力資源和強勁的消費支撐。
幾點展望:
其一,2013年,隨著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和一系列國家級規劃的實施,在投資驅動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將會獲得極大的增長動力;東部沿海地區也會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居民消費和服務業是其獲得的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中國區域經濟整體分散、區域集中的空間結構會得到加強。
其二,2013年,外貿形勢會有所緩和,美國經濟逐步復蘇,歐盟開始走出危機的陰影,對東部地區是利好。如果2013年城市化帶動的國家發展戰略正式啟動,東部地區將會獲得較多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和進城農民轉化為市民的資金,因此2013年的區域發展,不排除掉頭向東、形成新的沿海帶動的發展格局。
其三,2013年,工業的區域之間轉移將進一步加快,同時加快其郊區化和小城鎮化的進程,第三產業和一部分高新技術產業在東部沿海中心城市的聚集也會進一步加快。兩種產業移動的趨勢對中國區域空間格局的影響,需要用新的方法去重新評價。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