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yin荡公交嗯啊校花,搡老女人的全过程,年轻的公和我做爰,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午夜无码人妻aⅴ大片大象传媒

?

行業報告 金融 能源

行業資訊 預警 機會

產業分析 趨勢 時評

大數據 管理 營銷

創  業 項目 故事

人  物 領袖 訪談

宏觀 經濟 策略

數據 行情 匯率

政策 時政 聚焦

金融 信托 理財

地產 市場 環境

商業 觀察 要聞

區域 招商 園區

企業 百科 機會

預警 國際 國內

您現在的位置: 主頁 > 區域研究 > 區域發展趨勢 >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特點及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經歷了10年之久的迅速發展。進入2l世紀后,隨著世界經濟走向衰退和其他一系列非經濟因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進程出現曲折和坎坷。但區域經濟一體化勢頭卻一直興盛不衰,并且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趨勢。這種變化對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經濟關系都可能產生重大影響。
    
    一、冷戰后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激增
    
    區域經濟一體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由原蘇聯發起、于1949年組建的“經互會”和由法、德、意等國于1958年建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是戰后最早成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其后,大大小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遍布世界各地。到20世紀90年代,區域經濟一體化有了新的更大的發展。這首先表現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數目激增。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內容、形式多樣化,且規模大小不一,大中套小,大小并聯,許多組織交叉重疊,究竟有多少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難以確切統計。1996年,按WTO的統計是144個,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是68個,而按日本貿易振興會的統計是101個。1990年7月建立的澳大利亞一新西蘭自由貿易區,1991年4月由拉美4國組建的南方共同市場,1994年由東南非洲地區20個國家建立的東南非共同市場等,都是20世紀90年代建立的重要次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1996年之后,新建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繼續增多。據WTO統計,截止2002年底,全球累計共簽署了259個區域貿易協定,已生效的176個。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到2003年,全世界已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有180多個。除個別國家外,幾乎都參加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有的國家同時參加了兩個或更多的組織。
    
    這一時期區域經濟一體化之所以如此迅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密切相關。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經濟競爭日趨激烈,許多國家都在參與全球化進程的同時,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以提高自己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進入2l世紀后,經濟全球化受挫,WTO多邊貿易談判擱淺,各國又都感到,在雙邊或區域范圍內達成自由貿易協定是易于操作和較有效的合作形式。
    
    應當指出的是,簽署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與建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完全是一回事。
    
    WTO年度報告指出,前者是“伙伴之間的相互給予關稅優惠待遇”,而后者則“旨在推動開放性貿易和加強經濟合作”。實際上,根據區域一體化協定成立的經濟組織多是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等一體化層次較低的合作形式。由于這些形式以國家間的相關協定為基礎,因此也可以將其看作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只不過其合作領域主要限于貿易方面,即地區國家之相互給予一定關稅優惠待遇,合作機制不強,與高級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無法相比。
    
    此外,顧名思義,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組織似乎只有在同一區域內的國家間才能建立起來,但近年來的發展趨勢是,距離遙遠、甚至跨大洋或跨大洲的兩個乃至多個國家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情況日益增多。實際上,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相對于經濟全球化而言的,重要的是看國家間協定的內容和實質,至于一體化組織的國家是不是在同一地區,那是次要的。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成員國有多有少,區域范圍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合作模式各具特色。冷戰結束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是,一體化組織由大國主導或積極參與、規模和范圍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合作層次越來越高。
    
    美國于1994年與加拿大、墨西哥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后,又于當年提出建立包括中南美洲在內的美洲自由貿易區計劃。10年來,經過多次談判,雖然內部矛盾重重,實現原定于2005年達成協議的計劃難以實現,但磋商仍在加緊進行。美國的作法是,一方面致力于原計劃目標,另一方面與拉美一些國家分別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2003年12月17日,美國分別與中美洲的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和尼加拉瓜等國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并把這些協定看作“通往美洲34國自由貿易協定”的基礎和里程碑。在東亞,美國已與新加坡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還試圖與東盟其他成員國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伊拉克戰爭結束后,美國總統布什宣布,從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的10年間美國擬分階段與中東國家進行談判,分別與中東國家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最終建成美國一中東自由貿易區。
    
    近年來,歐盟順利實施“東擴”計劃,其規模進一步擴大,一體化程度進一步深化。歐盟已于2004年5月1日正式接收中東歐10國為新成員國。歐盟擴大到25個成員國后,面積由原來的333萬平方公里增至43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由3.7億增至近5億,國內生產總值與美國相差無幾。與此同時,歐盟積極推進通過“歐盟憲法”,朝著政治一體化方向前進。
    
    長期以來,亞洲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方面相對滯后。除東盟外,還沒有其他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馬來西亞原總理馬哈蒂爾曾建議建立“東亞經濟決策委員會(EAEC)”,但美國公開反對,并強烈要求日本不要參與,致使EAEC流產。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只致力于擴大對該地區的出口貿易和投資,搞以自己為首的“雁行模式”,而對發展本地區經濟合作則持消極保守態度。至于中國,對外開放雖不斷擴大,但與東亞、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合作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然而,近年來亞洲區域經濟合作有了明顯進展。其原因:一是該地區各國對再次發生金融危機保持高度警惕,各國希望加強合作,共同防范;二是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不景氣,進入21世紀,美國又發生經濟衰退,使亞洲地區國家的經濟受到重大影響和沖擊;三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中國與該地區各經濟一體相互依存度增強。這些因素使亞洲國家越來越感到,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緊迫性和現實可能性。
    
    中國在本地區經濟合作中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2001年11月,中國在第五屆東盟“10+3”首腦會議上提出了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倡議,得到東盟10國的一致贊同,并很快進入談判階段。2002年11月,東盟和中國簽署了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并啟動了2010年中國同東盟6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和文萊)和2015年同東盟其他4國(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實現零關稅的自由貿易。與此同時,中國準備與東盟各國深化金融、服務、投資、農業,信息和其他產業領域的合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一旦建立,屆時東亞地區將有一個完全由東亞發展中國家組成、擁有18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近3萬億美元和貿易總額達1.5萬億美元的大自由貿易區。2002年11月,中國向日、韓兩國提議研究建立自由貿易區問題,其后又提出研究建立包括東盟和中、日、韓三國在內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
    
    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區域性合作也不斷加強。2001年6月,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六國在上海舉行首腦會議,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其宗旨,一是打擊三股惡勢力(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宗教極端主義勢力、國際恐怖主義勢力);二是加強該地區的經濟合作。“上海合作組織”自建立以來有效地開展工作,機制越來越健全,成員國之間的合作不斷增強。為進一步深化合作,中國提出了在該組織成員國范圍內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建議。
    
    在中國與東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后,一向把東亞看作是自己“加工廠”的日本為形勢所迫,也改變了在發展區域經濟合作方面的保守態度,于2003年3月與東盟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文件。日本將同東盟6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和文萊)于2012年前、同東盟其他4國(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于2017年前締結以自由貿易協定為中心的“全面經濟合作協定”。
    
    近10多年來,印度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迫切希望加強本地區經濟合作。但由于印度與巴基斯坦多年來關系緊張,時有沖突,早已建立的“南亞合作聯盟”進展不大。2004年1月6日,在印度的主動推動下,該組織在伊斯蘭堡舉行會議,簽署了一項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規定印度和巴基斯坦從2009年起將關稅降至0—5%之間,其他國家(孟加拉國、不丹、馬爾代夫、尼泊爾、斯里蘭卡)至遲在2013年降低關稅。印度還向東盟提出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建議,希望同東盟6國(同前)于2011年前、同東盟其他4國(同前)于2016年前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加強印度同東盟的經濟合作。
    
    在俄羅斯的推動下,前蘇聯地區12個國家、組成的獨聯體在新的國際環境中,也在尋求合作的途徑。2003年5月30日獨聯體12國首腦舉行非正式會晤,俄總統普京呼吁在獨聯體成員國范圍內建立一個類似歐盟的“共同經濟區”,在經濟區內實現人員和資金的自由流動。作為建立“共同經濟區”的第一步,在該地區先建立自由貿易區。
    
    由大國牽頭或積極參與的規模巨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出現,將對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經濟關系產生重大和深遠影響。尤其是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歐盟的擴大和亞洲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可能使世界經濟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區域一體化組織政治色彩趨濃
    
    建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促進本地區經濟的共同發展。然而,經濟與政治之間存在著難以分割的聯系,因此建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往往也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此外,區域一體化組織還有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各成員國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某些區域一體化組織還具有增強共同防務能力的性質。如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的宗旨,除了加強成員國在經濟上的聯合和合作外,1972年10月則明確提出,共同體將朝著政治性歐洲聯盟的目標前進。
    
    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一體化組織的政治色彩比過去更為濃重。其背景是:冷戰結束后,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稱霸全球的野心空前膨脹,引起其他國家的警惕和戒備;恐怖主義日益猖獗,給世界各國安全帶來嚴重威脅;許多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缺乏保障,民族、宗教沖突不斷,局部戰爭時有發生。這些因素促使各地區的國家加強經濟、政治合作,共同抵御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各種威脅。
    
    區域一體化組織政治色彩趨濃的表現:一是公開聲明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朝著政治一體化方向前進。如歐盟,在基本上實現了經濟貨幣聯盟之后,進一步把政治一體化作為今后的發展目標。“歐盟憲法”草案的制定是歐盟走向政治經濟聯盟的里程碑式的文件。與此同時,歐盟以法、德為核心,還在大力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二是在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同時,簽訂友好合作條約。如東盟早在1976年就由當時的五個成員國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規定各成員國協調一致,共同防止外來干涉,確保本地區的和平和自由。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時,中國正式宣布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2003年12月,日本與東盟簽署《東京宣言》,在決定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同時,日本也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三是建立區域組織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如“上海合作組織”創建的初衷就是以建立信任和減少武力的措施,加強中亞地區的穩定,把打擊三種邪惡勢力(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作為主要任務。中國提出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建議,將為該組織充實新的內容,增添新的活力。四是大國通過主導區域一體化組織擴大在該地區的勢力和影響,最終實現對該地區的控制。如美國總統布什提出的“美國—中東自由貿易區計劃”,實際上是美國企圖借伊拉克戰爭及其重建之機,控制中東地區,對該地區實施美式民主改造計劃。美國與新加坡和東盟其他成員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美國與澳大利亞舉行自由貿易談判等行動,都是為了加強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存在和影響,為實現美國全球擴張戰略服務。上述情況說明,當今區域一體化協定或區域一體化組織并不單純是為了經濟合作,在謀求經濟合作的同時帶有一定政治目的。在經濟利益政治化的當今時代,這是十分自然的。但一般說來,這些區域一體化組織還不是政治組織,更不是政治同盟。區域一體化組織基本上仍是經濟合作組織,是以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的。
    
    四、區域一體化組織互相滲透和交叉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區域一體化組織基本上是各自在本地區范圍內活動。雖然它們及其成員國都有廣泛的對外聯系,但作為經濟組織相互間的滲透、交叉現象并不多,區域范圍明確。1993年之后,情況開始發生變化。這一年,歐盟建成統一大市場,商品、資本、服務、人員自由流動。當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第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標志著該組織開始走向制度化。次年,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并提出于2005年建成美洲自由貿易區的計劃。至此,世界經濟初步形成歐、美、亞三大區域并立的態勢,區域一體化組織互相滲透、互相交叉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例如歐盟1994年12月同拉美“南方共同市場”正式簽署了《歐盟—南方共同市場地區間合作框架協議》,協議規定雙方將以政治、經濟和貿易均衡為基礎,逐步實現兩大地區間工業品與服務貿易自由化,并確定了于2005年建立歐盟—拉美自由貿易區的目標。1999年6月,首屆歐盟—拉美首腦會議召開,就2005年建立歐盟—拉美自由貿易區達成原則協議。2000年3月,歐盟與墨西哥簽訂了建立歐—墨自由貿易區協定。歐盟這樣做,顯然是與美國唱對臺戲。
    
    亞太經合組織正式成立后,歐盟意識到它與亞洲地區的貿易、投資等方面的關系大大落后于美、日,產生了惟恐被擠出這一地區的危機感。為此,1994年歐盟出臺《走向亞洲新戰略》。在該戰略的指導下,歐盟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臺了對日本、中國、印度、東盟和韓國等國別戰略,并于1996年3月在曼谷舉行了第一次亞歐會議,探討加強歐亞經濟合作等問題。到2003年,亞歐會議已舉行六次。
    
    在地中海和中東、北非地區,由于歐盟與這一地區地緣政治、經濟關系密切,早在1994年10月歐盟就提出同地中海沿岸國家建立更為密切的伙伴關系的倡議。1995年11月27日,歐盟15國和地中海沿岸12國在巴塞羅那召開了第一屆歐洲—地中海27國首腦會議,發表了《巴塞羅那宣言》,確定了在未來10年內建立和發展“總體伙伴關系”的方針。歐盟—地中海伙伴關系涉及多領域的合作,歐盟決定向地中海沿岸12國提供為期5年總額為55億埃居的特別援助,計劃到2010年建成一個跨越歐洲、北非和中東,約40個國家,擁有8億人口的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南北合作型的區域經濟集團。與歐盟相比,美國在該地區的投資少,投資面窄,美國決心扭轉這種不利局面。1997年6月,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丹佛舉行的西方8國首腦會議上,號召非洲國家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提出的模式促進經濟改革。這一倡議意味著美國在非洲舊的投資政策的結束。小布什上臺后。對中東這一世界石油資源“寶庫”和重要戰略地區更是倍加重視,終于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于2003年3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試圖武力控制伊拉克,并提出了建立“美國—中東自由貿易區計劃”和對阿拉伯世界進行民主改造的設想,以控制整個中東地區。這是美國推行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在中東地區排擠歐盟、壓縮歐盟戰略空間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當今區域一體化,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斷發展的。任何區域一體化組織,盡管其內部一體化合作水平要高于該組織的對外經濟關系,但它們絕不可能是完全封閉的。特別是由大國主導和參與的大區域一體化組織,無論是整個組織,還是其各成員國,都在加強內部合作的同時實行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因為國內市場、區域市場都只不過是全球市場的組成部分。無論是美國的、歐洲的還是日本的大跨國公司,它們的經營活動都不僅僅限于本國或本地區,而是遍及全球。據WTO《2003年世界貿易報告》,世界各大地區內部貿易特惠份額,2000年占世界貿易總額的43.2%,到2005年將提高到51.2%。即使這樣,仍有近一半的貿易是與區域外進行的。歐盟區域內貿易占對外貿易份額最高,2000年區域內貿易額已占其對外貿易總額的64.7%,2005年將提高到67%。盡管如此,歐盟仍有約1/3的對外貿易是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的。區域合作組織這種日益增強的相互滲透和交叉,無疑是大國互相爭奪世界市場、爭相擴大勢力范圍的表現,是超級大國美國為實現其全球擴張戰略而采取的重要步驟。
    
    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意義和功能
    
    在論及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時,人們普遍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是走向經濟全球化的中間步驟。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應當看到,從區域經濟一體化到最終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一個漫長過程。它不僅是一個量變過程,而且是一個質的飛躍過程。而如何實現這一飛躍,以怎樣的方式達到全球一體化,是通過各區域一體化組織的大聯合,還是通過某一區域組織的強大吞并和統合其他區域組織,把自己的勢力范圍擴及全球,還是采取其他什么方式,目前難以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這些方式都將遇到重重障礙和難以想象的困難。然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對促進地區及全球經濟發展、對促進全球一體化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首先,區域一體化組織成員國通過區域內貿易、投資的自由化,減少、消除商品及生產要素流動的障礙,促進資源在區域內的有效配置,并以共同的力量和有效機制,引導和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這無論對本區域各成員國,還是對整個地區經濟發展都是有利的。
    
    其次,在全球化起伏不定、波譎云詭的潮流中,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在當今世界,如何面對金融動蕩和危機、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疾病防治、跨國犯罪、國際恐怖主義等問題,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迫切和現實的問題,也是事關生存和發展的大問題。在這些問題面前,任何國家要單干,都難以應付。只有加強區域合作,發揮集體力量的作用共同應對,才是正確選擇。
    
    最后,當今世界國際政治經濟競爭十分激烈。為了提高競爭力,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鞏固和加強國家的國際地位,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加強區域內各國的合作,建立區域一體化組織,共同應對來自外部的競爭和壓力。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應視為一種獨立的經濟實體。歐盟因其區域一體化程度高而早已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實際上,其他區域一體化組織,因其具有一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在世界經濟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也都應視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從這個角度看,當今世界經濟由多個層面的經濟體構成,最上層是全球經濟,中間層是區域經濟,最低層是國家經濟。這三個層次緊密聯系,但各自也有其相對獨立性。在世界經濟的三層結構中,國家經濟是區域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基礎,而區域經濟則是國家經濟與全球經濟之間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重要環節。研究這三個層面經濟體的發展規律和動向及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是一個重要課題。
分享到:0  時間:2013-05-24 來源:靈核網整理 

版權聲明

  靈核網所有報告統計版權為《北京靈動核心信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獨家所有,靈核網產品是《北京靈動核心信息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對市場調研、研究與整合的成果,究報告產品擁有唯一著作權。靈核網研究報告沒有通過任何第三方進行代理銷售,購買請直接與我公司客服聯系。   靈核網核心產品為有償提...[詳細]
關于靈核網 | 人才招聘| 免責聲明 | 服務條款 | 付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意見反饋| 版權聲明 | 網站地圖
運營公司:北京靈動核心信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專業市場調查研究機構-提供各行業市場分析報告
辦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翠微中里14號樓    北京市大興區天華大街5號院綠地啟航國際12號樓
400熱線:400-998-1068(7*24小時)      傳真:010-82894622轉608      E-mail:lhwscb@011088.cn      QQ:1342340450/1602788672
總部:010-82894622      市場部:010-56290519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1377號 靈核網 版權所有 靈核網數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