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13日,第十七屆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年會暨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百余名學者與會,圍繞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經驗、戰略與政策,城市群與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地理學及區域經濟學學科建設等相關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市民化程度存在空間差異
自從第十個五年計劃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來,學界開始探討新型城鎮化道路問題。通過對中共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的對比,來自蘭州的與會學者發現,新型城鎮化的“新”主要體現在:新的目標、新的理念、新的主體形態、新的戰略、新的產業和新的道路等六個方面。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編輯習裕軍認為,新型城鎮化道路背景下的中國特色城市區域治理體系構建路向,應以城市群為增長極帶動城鎮化,夯實城市圈區域治理基石;堅持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核心價值導向,統籌城市化和鄉村發展,構建城鄉一體的區域治理體系;改革區域地方政府績效評估體系,以新的區域地方政府行為規范和評價系統的構建為當前區域治理體系創新的著手點。
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農民工市民融入是否存在代際差距?哪些因素影響農民工市民行為的融入?圍繞這些問題,并結合全國調研的724份農民工調查數據,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與會代表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高于老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務工年數對農民工城市融入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否有親屬在政府部門、參加同鄉會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行為有顯著影響,此外,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行為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和企業差異。
“在一個城市內部,市民化程度也存在一定的空間差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口與區域研究中心青年學者石智雷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農民工市民化程度及其影響因素存在著明顯的空間差異,人力資本、保障性因素對于主城區農民工的市民化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對于郊區農民工的市民化影響并不顯著;而職業培訓僅對郊區農民工市民化有著顯著的影響;郊區由于產業基礎仍以農業為主,性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主城區工作經驗的累積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累積,因此年齡對市民化的影響非常明顯。
網絡技術顛覆性沖擊區域經濟學
經濟地理學,主要研究經濟生產活動的空間布局及其對經濟的影響。經濟地理學是典型的交叉學科。在教育部學科專業目錄中,是地理學一級學科下設的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在經濟學里面,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面的區域經濟學同時也包含經濟地理學。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趙作權表示,我國正在轉型過程中,農業、制造業社會正在向服務業轉型。我國遼闊的國土空間上,創新要素的格局演化,以及大量的不同尺度的時間和大量的數據,需要經濟學家、地理學家的交叉研究,解釋我國非常復雜的經濟的空間轉型過程。
網絡技術發展也帶來區域經濟學新的發展趨勢。“區域經濟學一直賴以存在的距離和根植性特征,在網絡技術發展下,開始受到顛覆性沖擊。”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副教授付曉東認為,信息技術構建的虛擬網絡世界里,傳統的經濟運行基礎已經被打破,信息不對稱性得到緩解,傳統的決定廠商生產的距離成本幾乎可忽略不計,區域經濟學的許多重要原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區位理論(由于距離消失)已失去用武之地,規模效益原理(由于網絡實現的個性化、迅達性)不在風光,甚至經濟學也開始分化,一部分基礎性原理備受沖擊遭遇挑戰,如由廠商主導的生產方式,開始讓位于由用戶主導;經濟發展源動力開始依賴個體的創新驅動;另一部分原理則成為新寵,如邊際效益遞增原理顯現力量。
據悉,會議由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主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的區域差異和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湖北省區域經濟學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