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普遍放緩,呈“中西部快、東部慢”態勢。2013年世界經濟緩慢復蘇,我國中西部經濟增長繼續超過東部,區域差距繼續保持“相對差距略有縮小、絕對差擴速放緩”態勢。建議發展區域經濟應采取以下對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區域經濟之間過度重復建設現象依然存在,需要強化區域分工體系建設,控制和防止產能過剩;地區發展差距依然較大,應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區域經濟格局演變原因及特點
——區域增長格局
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看,絕大多數省區經濟增長依然靠投資和建筑業與工業,只有少數省區主要依靠消費和服務業。
從投資方面看,區域經濟增速與各省區經濟增速相關系數達0.44,除少數發達省區外,絕大多數省區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總體態勢是投資增長速度越快,經濟增長速度也越快。貴州、陜西、甘肅和新疆等西部投資增長最快的幾個省區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北京、上海投資增速低于消費增速,經濟增速比較慢,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區域投資特點:進一步向中西部傾斜、產業轉移貢獻大、東部升級難度大、出口影響大等。
從消費方面看,區域經濟增速與各省區經濟增速相關系數為0.74,區域經濟增長比較平穩,與經濟增長關系呈正相關,在穩定經濟增長中起著基礎性作用。
從出口方面看,區域經濟增速與各省區經濟增速相關系數為0.32,區域經濟增長波動很大。重慶、西藏、四川等增速高的省區,經濟增速也比較高。
從建筑業與工業方面看,區域經濟增速與各省區經濟增速相關系數為0.76,而且區域經濟增速與經濟增速高度一致,對經濟增速的作用明顯高于其他產業。貴州、云南、陜西等建筑業和工業增速高的省區,經濟增速也明顯高于其他省區。西藏建筑業和工業增速比較突出,與投資一起帶動了經濟快速增長。
從農業方面看,區域經濟增速與各省區經濟增速相關系數為0.42,區域經濟增速與經濟增速關系不大。黑龍江、貴州、新疆、云南和遼寧等增速最高的幾個省區,除貴州和云南外,經濟增長都一般。
從服務業方面看,區域經濟增速與各省區經濟增速相關系數為0.67,區域經濟增速與經濟增速基本一致。可以看出經濟增長快的地區,對服務業的需求明顯增加;另外,經濟發達地區服務業增速與經濟增速一樣,也比較低,如上海、北京等,但服務業增速高于其他產業增速。
——區域總量格局
從各省區人口、土地、資本、礦產資源和科技實力等指標看,區域總量格局主要與人口、工業總資產、專利授權數量等因素密切相關,而與土地面積、礦產資源等因素關系不大。與區域經濟總量格局關系最密切的是工業總資產,兩者相關系數高達0.97,大省區到小省區經濟總量曲線變化平滑,反映我國各地區仍然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其次是人口總數,兩者相關系數達0.85;最后是專利授權數,兩者相關系數為0.83,由大到小曲線變化起伏明顯。
——區域水平格局
從各省區人均要素(土地、資本、礦產)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等指標看,區域水平格局與區域經濟總量一樣主要決定于人均工業總資產、研發經費占GDP比重等因素,而與人均耕地面積、人均礦產資源等因素關系不大。各省區人均工業資產與全國總量之比和區域人均GDP占比格局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發經費占GDP比重與區域人均GDP占比格局也有較高的相關性,兩指標相關系數與各省區經濟總量基本相同。
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從世界經濟發展態勢看,2013年世界經濟出現周期性回升。2012年雖然全球經濟增長仍然處于這輪周期的下降階段,但美國和日本兩大經濟體已經率先回升并進入上升周期,2013年美日經濟繼續緩慢回升;歐洲痛苦的緊縮和結構調整政策與新興國家穩定經濟增長的努力產生一定的效果。
從國內看政府換屆效應和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產生許多新的要求與機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進一步加大研發和技術改造力度;啟動新型城鎮化戰略,將有力擴大內需,消化過剩的產能;農業現代化,要求進一步加大土地集約經濟規模,實施新一輪農業機械化和規模化,走在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條件下的、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主的農村城鎮化之路;進一步加快信息化步伐,將促進智慧城鎮、智慧家庭、智慧區域和智慧國家的建設需求;突出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高度重視解決我國北方和中部地區大面積、長時期霧霾天氣的環境影響,切實解決嚴重的水體污染和土地重金屬污染問題;加快政府機構、審批制度、預算體制和壟斷行業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將有效釋放改革紅利,保證增長速度并促進增長效率和質量的提高。這些都將有利于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和結構升級。在上述宏觀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將繼續保持協調發展態勢:
——中西部經濟增長速度將繼續超過東部
東部與中西部區域差距將繼續有所縮小,區域經濟增長的重心將繼續北移和西移。
——區域發展和轉型將出現新的活力
一是地方推進改革的積極性高漲。改革是經濟發展的最大紅利,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已進入以要素改革為主的又一關鍵時期,許多地方正在積極要求成為各種改革的試點地區。二是地方正以新型城鎮化為抓手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仍處于快速發展時期,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的各種有效途徑和模式。三是地方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途徑,尋求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的思路正在形成共識。科技創新是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最大推動力,各地都在強化科技創新的力度,為穩定和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活力創造條件。
——各種區域合作模式正在走向深入
在地帶合作層次上,東部在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共同目標指引下,依托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高速鐵路體系建設,在沿海三大核心經濟圈的基礎上,正在加速實現整個地帶經濟一體化進程,建設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超級城鎮群綿延帶;中部地帶在成為未來20年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主戰場的共同目標指引下,將更多地承擔起在生產要素空間合理配置上合作的重任,以加速這個人口最多、人均GDP最低、發展條件基本一致地帶的崛起步伐,成為整體解決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地區;西部地帶將在國家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和進一步搞好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上,加快優勢資源跨地帶和區域的合作開發,探索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兼顧的新型區域開發模式。在“7+1”大綜合經濟協作區層次上,跨省區之間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將繼續取得進展,合作意愿越來越強,合作方式也將不斷創新。在大約77個城鎮群合作層次上,將會在解決區域性產業合作、市場一體化以及生態環境共治方面取得合作成果。
區域經濟發展問題與對策
——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城鄉二元結構是需要調整的最大結構,因此擴大內需、促進城鎮化發展,就成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保民生的重大舉措。破解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關鍵在于逐步完善戶籍制度,促進公民自由遷徙;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業機械化、集約化和高科技化發展,提高農業效率,改變農業弱質產業地位。
——過度重復建設現象依然存在,需要強化區域分工體系建設,控制和防止產能過剩
事實表明,當前我國經濟產能嚴重過剩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區之間過度的重復建設,區域合理分工體系尚待建立和完善。
我國區域經濟分工體系基本框架:在省區層次上,建立基于產業部門的區域分工體系,即各省區都要根據自身優勢資源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部門體系,如礦產資源豐富的省區主要發展礦產資源開發及加工產業體系,農業資源優勢省區主要建立農業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區位條件優越的非資源省區則主要發展制造業產業體系。在地市層次上,建立基于完整產業鏈的區域分工體系,如汽車產業鏈、機械工業產業鏈、建材工業產業鏈、電子工業產業鏈等。在縣域層次上,建立基于產品層次的區域分工體系,即所謂“一鄉一品”、“一縣一特色”產品分工體系。
——地區發展差距依然較大,應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以及扶貧攻堅計劃和枯竭性城市扶持計劃等區域政策的實施,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速度明顯超過東部,地區之間發展相對差距已經有所縮小,但絕對差距仍然在擴大。因此,扶持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力度不能減弱,只能加強: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國家對中西部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投資力度;二是繼續鼓勵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三是繼續加大發達地區對口幫扶落后地區的工作力度,為實現地區共同富裕而不斷努力;四是繼續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統籌的區域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