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兩江新區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國務院批準的中國第三個、內陸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全國人大代表、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在接受專訪時表示,總理報告強調深入實施區域性發展的戰略,作為內陸開放的先行軍,兩江新區將成為引領成渝城市群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
2012年兩江新區固定資產投資超1200,僅用兩年時間就達到了浦東奮斗20年和濱海奮斗10年的達到的年投資水平,未來8-10年,將迎來兩江新區強勁高增長的發展金期。
開放創新龍抬頭
沒人料到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突破口和發展新引擎的兩江新區,開放優勢會在兩年間赫然驚現龍抬頭,直追濱海、浦東。
隨著世界經濟轉型,總體格局變為投資過剩、產能過剩、缺乏市場,發展動力從出口導向開始轉向內需動力。新的機遇是全球高新技術和高投資大規模產業轉移開始占領市場。湯宗偉分析,浦東新區發展得力于重大外資項目帶動,濱海新區發展得力于國家重大工業項目帶動,而兩江新區要結合實際,走出一條國有、民營、外資多點開花、異彩紛呈、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子。
垂直整合,占領設計研發和結算兩個高端,提升外資利用水平,吸引龍頭型、核心型大型跨國企業,獨到的理念讓汽車、電子信息、通用航空、生物醫藥、高端裝備5大產業集群重大支撐性項目快速形成。
在對外開放的模式上,兩江新區改變了浦東和濱海發展兩頭在外的傳統加工貿易模式,轉而吸引一頭在內,一頭在外以及兩頭在內的加工貿易模式。
更吸引投資者的是,兩江新區打造的內陸唯一的保稅港區、水陸空多功能平臺,輻射和服務于西安、貴州、云南的進出口保稅和物流,同時吸引長江經濟帶和對歐貿易。
成渝兩個區域固定資產投資達2萬億,湯宗偉認為,大市場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兩江新區能擔當龍頭重責,龍頭高高昂起,帶動龍身、龍尾躍得更高。
產城融合飛龍秘籍
當提問及兩江新區為何能兩年時間吸引近60家世界500強落地時,湯宗偉聊起了獨家秘籍。
和其它新區不同的是,兩江新區有足夠大的空間能夠讓配套企業與龍頭企業一起進來,享受同等政策,這是在生產配套上兩江能提供的服務,湯宗偉坦言,在生活配套服務方面,新區的公租房能解決30萬產業工人住房問題,大大減輕企業落地壓力。湯宗偉說,京東方投資328億落戶時,上萬名員工的住宿全部解決。
兩江新區按產城融合的思路,龍興、魚復、水土三大工業園區都是創新園、產業園、家園、物流園、生態園的『5園合一』,產成融合的模式為產業落地提供了優質承載體。
去年底,兩江新區成為全國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開啟了兩江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現代商貿物流業、現代信息服務業、應用型研發設計服務業的序幕。
熱邀港龍共舞國際
提及金融中心建設時,湯宗偉強調與香港在金融業和服務業的合作,將是兩江新區的工作重點。
離岸金融結算、人民幣跨境結算以及香港的資本市場,將是兩江新區希望合作的平臺,湯宗偉認為,香港的人才與國際接軌,他們熟悉國際準則,有豐富的職業經驗,有國際視野,能推動兩江新區的開放度。
鏈接: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
上海浦東新區
浦東新區是上海的一個副省級市轄區,范圍包括黃浦江以東到長江口之間巨大的三角形區域,南面與奉賢、閔行接壤,西面與徐匯、黃浦、虹口、楊浦、寶山6區隔黃浦江相望,北與崇明隔長江相望。在1980年代,“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是當時的共識,黃浦江把上海分成了兩個世界:浦西就是上海,浦東只是從外灘遙遙遠眺的一片農田菜地。1990年后中國政府進入“開發浦東”的實質階段,浦東成為上海經濟的引擎,亦被譽為中國三個增長極之一,地區面貌日新月異。2009年因南匯并入浦東新區,郊區面積急劇擴大,大浦東城市化之路依舊漫長。
天津濱海新區
濱海新區,是中國天津市下轄的副省級區、國家級新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位于天津東部沿海地區,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總面積2270平方公里,人口248萬人,是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生態型新城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增長極”。濱海新區在2005年開始被寫入“十一五”規劃并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成為國家重點支持開發開放的國家級新區。2010年,濱海新區生產總值達到5030.11億元,超過浦東新區,增速為25.1%。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