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位偏遠、交通不便、配套缺乏……近日,深圳今年首批安居房項目茗語華苑“棄購”、最大規模公租房龍悅居項目“棄租”現象引發關注。
在履行公共責任與提升財政收入之間,地方政府往往選擇更有利于后者的行為,保障房選址偏遠便成為其中一項。
“保障房項目政策規劃與夾心層需求不相符,忽視了目標群體的生活成本,單純為了完成數量上的指標而不能真正落到實處,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認為,這在國內多個城市已成普遍性問題。
保障房成“雞肋”
僅有一條公交線路,距離最近的地鐵站達15公里,而不遠處就是東莞塘廈鎮。位于深圳寶安觀瀾梅觀高速至東莞出口處東南側的茗語華苑安居房項目,共有347戶家庭棄購。
深圳今年首批推出了西鄉安居家園和觀瀾茗語華苑兩個安居房項目,共計2437套,經統計,交納誠信保證金的申購家庭共計2090戶,西鄉安居家園項目因為位置和配套較好而銷售火爆。
記者調查發現,茗語華苑距離深圳市中心區30公里,毗鄰東莞,餐飲、商場、大型超市等配套設施匱乏,醫院、學校等距離甚遠。從深圳市中心出發,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抵達需要兩小時以上,自駕車不堵車,單程也超過一個小時。
茗語華苑的情況在深圳并非個例。據了解,近兩年來,深圳市共有8塊安居型商品房用地成功出讓。除了兩個項目交通比較便利外,其他6個項目都位于遠離市區的原特區外地區,交通不便、配套滯后。
除了安居房,深圳市推出的一些公租房項目也遭遇“棄租”。“交通和生活極為不便”,在看過深圳目前最大的公租房小區龍悅居后,劉先生選擇了放棄。
據其稱,龍悅居在關外龍華新區,目前只有B653路一路公交車,而且隔35分鐘才一班。到市區的距離將近30公里,即便在不堵車,每日在公交上也要花3小時。并且目前小區無任何配套設施。
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深圳龍悅居首批8250套公租房源,申請人看房后,提交書面申請的家庭驟然下降到5683戶,實際受理率僅55%,約45%的申請家庭選擇放棄遞交材料,其中面向人才配租的房源近一半無人申請,出現2800多套房源剩余。
規劃與需求不相符
在房價高企的年代,保障房寄托著太多國人的“安居夢”。如今為何被棄如敝屣?
“安居型商品房這種保障性住房概念是深圳在全國的首創,主要覆蓋的是還沒有解決住房困難的夾心層和引進的人才,對他們不設置資產收入等條件”,深圳市住房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藹貧介紹,申請者必須是深圳戶籍、沒有房產且連續在深圳繳納5年養老、醫療保險(認定為人才者需要3年以上)。
但這種保障房似乎并沒有為申請者帶來實惠。“政府在推進保障性居住項目時,缺乏足夠的市場調研,造成了產品和市場的實際需求有距離。”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旅游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認為,盡管保障性住房是面向低收入群體和“夾心層”,但價格并不是他們購房的唯一因素,選址區位、戶型設計、配套設施和周邊環境仍然是購房者關注的焦點。
保障房項目選址偏向地價低廉的偏遠地區,已成為很多城市的選擇。陳國強對本報記者表示,項目區位偏遠、公共設施缺乏,是導致保障房棄購棄租的主要原因,從深層次追究,則是因為政策設計與具體執行不相符,政府所提供的保障房項目不能夠滿足夾心層的需求。
“有些地區建設保障房只是為了出于政績而完成數量指標上的任務,不能做到以人為本,忽視了目標群體的生活成本,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不能真正落到實處,也違背了保障房建設的初衷。”陳國強分析。
“個別保障房項目區位偏遠是存在的事實,棄租棄購現象的發生是因為供應量的增加,我們為需求者提供的保障房項目比列是1:1.5,一部分居民沒有購買會有更多的替補。”作為深圳保障房政策的制定者之一,陳藹貧解釋,今年深圳上下半年各將推出1.5萬套保障房,共167個項目,將為剛需市場帶來很大的供應量。
對于公租房受理率較低的原因,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房改處副處長姚衛城表示,公租房配租存在供應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面向人才群體的房源較多。但在實際申請過程中發現,人才群體的合格申請人少于計劃配租房源,社會群體則對公租房的需求更旺盛。
能否配套先行?
對于此次深圳安居房“遇冷”,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的引導作用,盡可能地符合低收入家庭的居住保障需求。
在一河之隔的香港,約有一半人依靠政府的資助解決了住房問題。香港建設此類住房,往往是配套先行,不僅農貿市場、超市、商場、銀行、學校一應俱全,還有廣場、老人活動中心等很多文化娛樂設施。
宋丁表示,政府相關部門在規劃建設與投放保障性居住項目時需要通盤考慮。因為保障性住房建筑密度較高,以中小戶型為主,住戶車輛配比較低,選址要以公共交通方便為第一要素。對于現有未分配的保障房項目,政府應盡快強化配套設施,改善交通,區位條件的提升將減少保障房空置的現象。
“沒有所謂的資源浪費,政府會在項目周邊地區進一步更新、完善配套設施,像新的商品房一樣不斷進行改進。”陳藹貧并不認同棄購棄租造成了資源浪費。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中低收入者更愿意選擇環境逼仄的城中村居住。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鄒曉云認為,主要是因為城中村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隨著城市拆遷,減少了城中村的出租房供給,需求者并沒有減少,鄒曉云建議慎拆城中村,可進行基礎設施改造以提供更多出租房,盤活存量房資源。
面對供應結構不合理導致的棄購棄租問題,8月9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發布通告稱,因人才群體合格申請人少于計劃配租房源,再次調整正在分配的龍悅居等保障房的房源分配方案。經過兩次調整后,面向人才群體的房源比例從最初的59%降至29%,面向社會群體的房源比例則從最初的41%增加至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