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深圳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締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的奇跡。深圳的迅速崛起,為邁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站在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上,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質取勝”新理念和“深圳質量”新標桿,推進深圳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跨越,并迅速啟動了質量強市工作。2012年9月,國家質檢總局批準深圳為首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市”。
如今,三年過去了,“深圳質量”正取代“深圳速度”成為深圳的響亮名片,深圳全面邁入“質量經濟”時代。記者從深圳市質量強市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采訪獲悉,“質量強市”工作已成為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發展結構調整、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和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的強大引擎。在經濟總量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深圳資源消耗總量卻不升反降。目前,深圳每平方公里產出已超1億美元。
經濟總量勁升資源消耗反降
“質量強市”促進深圳經濟發展實現了新跨越,質量優勢日益彰顯。2012年,深圳經濟發展指標實現“三個突破”,本市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美元,躋身2000億美元級城市俱樂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000億元人民幣,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人民幣。經濟發展效益優勢明顯:人均GDP接近2萬美元,每平方公里產出超過1億美元,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達90%,均居內地大中城市首位;在經濟總量取得“三個突破”的同時,資源消耗總量實現了“三個下降”,用水總量較上一年下降0.61%,汽柴油銷售量下降1.79%,制造業用電量下降1.06%。經濟總量勁升,資源消耗反降,深圳已成名副其實的“高產田”。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質量強市”促進了深圳國際化城市建設穩步推進,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12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例分別是0.0∶44.3∶55.7,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成為雙引擎。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增速為經濟增速兩倍以上,占本市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5%。深圳重點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2000多個,已經成為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之一;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服務業占本市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56%,羅湖、福田中心城區服務業突破90%。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到68%;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有序推進,深交所全年新增上市企業129家,繼續排名全球第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近2300萬標箱,連續10年居全球第四;總部經濟發展加快,華潤集團中國內地總部、中國電子國際總部等18家總部落戶深圳,在深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累計達189家。
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促進了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更加協調。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高于GDP增速6.5個、2.3個百分點(GDP增速10%);投資結構持續優化,政府投資占全市投資比重逐年下降,2012年民間投資比重達到54.2%;出口質量穩步提高,出口增速遠高于出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速,高端手機、平板電腦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出口貿易總額實現內地城市20連冠。外貿質量進一步提升,服務貿易出口增速高于外貿出口增速27個百分點,進料加工出口增速高于來料加工32個百分點;內銷市場持續擴張,工業產品內銷比重達48.1%。
自主品牌呈集聚式發展
“質量強市”促進了深圳產品質量的全面提升,全市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連續九年穩步增長,2010年度、2011年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分別為90.19、90.25,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位。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深圳開展的產品質量抽樣合格率為94.94%。2012年全市重點加工食品、農產品、藥品、出口產品抽樣合格率分別達到96%、99.79%、98.9%、97%以上。2010~2012年,三年間出口產品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連續三年居全國城市前10位。
產品質量的穩步提升,促進了知名品牌的不斷涌現,自主品牌集聚發展。截至2012年,深圳擁有世界名牌產品3個(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位),中國名牌產品80個(全國大中城市第二位),“馳名商標”103件,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中國名牌農產品4個,廣東省名牌產品112個,廣東省著名商標67件,國家級名牌農產品4個,省級名牌農產品21個。 “南山荔枝”、“香云莎”牌香云紗等獲得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稱號;深圳羅湖黃金珠寶產業、南山手機研發制造產業成功獲批全國首批“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創建資格。
民生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質量強市”促進了深圳社會建設全面發展,民生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民幸福感明顯提升。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最低工資標準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月1500元和560元;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失業保險保障范圍,在國內率先實行普通門診費用統籌;保障性住房供應力度加大,開工建設3.8萬套,超出全年目標0.3萬套,竣工1.8萬套,提供2.39萬套;實施平抑物價惠民工程,建立低收入居民臨時價格補貼與價格上漲聯動機制;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衛生技術人員61961人,比上年增長6.7%,有衛生醫療機構2008間,比上年增加154間,擁有醫院病床26124張,比上年增長17.0%;公交都市建設加快推進,軌道交通三期開工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市172家公共圖書館與200臺自助圖書館實現一證通。
同時,以“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公眾參與”的多元共治的消費維權體系,進一步完善了消費維權渠道和機制,民生質量訴求得到有效解決。咨詢舉報申訴中心熱線接聽登記工作屢創新高,2012年人日均登記量126件,比2011年增加5%,市民滿意度連續三年不斷提升;消費者權益服務站處理質量糾紛及時、有效。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共處理各類申(投)訴舉報15.99萬件,辦結15.25萬件,辦結率95.37%,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5989.6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