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核網8月14日消息:通州新城過去一直被稱作“睡城”,不過隨著通州新城最近幾年的大跨步發展,“睡城”已經蘇醒并迸發出源源不斷的活力。歷數通州新城近年來的變化可以發現,2009年國家生態示范區創建工作順利通過驗收,2010年運河板塊規劃提上日程,2011年國家時尚創意中心落戶,到2013年國際化新城建設步入正軌, 通州新城作為“北京副中心”已經代替“北京發展新磁極、首都功能新載體”,正在人們的眼中逐漸完善起來。
然而由于近年來區域住宅發展過于迅速,造成產業地產、商業地產相對滯后,使得住宅遇到“有價無市”的局面。而高端城市綜合體項目的打造,并將成為規劃主流。
世界級城市全面升級 找出問題尋求出路
北京的城鎮化發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均衡,呈現“北重南輕”的特點,而這種不均衡在通州表現的尤為明顯。多年以來,北京的重點投資如教育資源、商業配套等大多集中在城北,其現代化程度非常強,但是城市南部區域發展較慢。
目前來說,通州新城的城市住宅和商業服務業發展不均衡、不協調,導致出現交通配套、商業配套等不足的現象。倘若對如何發展城鎮化及其長期性、復雜性認識不足,對推進路徑不夠明確,就極可能導致新城建設中短期行為過重,在工業外移、人口外遷、交通外延等方面考慮不周。缺少全面的規劃、精細的設計,難以充分發揮都市圈的作用,充分緩解城市中心的交通、就業、環境、生活等壓力。
而只有將衛星城建成美麗、宜居、舒適、具有國際水平的新型小城鎮,才能稱之為“新城”。對于北京來說,應按照國際大都市的標準來提高新城的規劃水平、建設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其交通購物方便、環境舒適、綠色環保。
地鐵已經開工建設 大企業將有大動作
2010年,北京市把通州新城在全市發展戰略中的定位由“衛星城”、“重點新城”,提升為“現代化國際新城”。通州現代化國際新城建設已經納入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部署,成為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2年底,隨著地鐵6號線的開通、萬達進駐通州等幾個大事件的發生,通州成為北京炙手可熱居住區域的趨勢已近在眼前。2013年可謂是一個分水嶺,“北京副中心”諸多居住價值,今年將一一明確呈現。核心區基礎設施建設去年開工13項,今年計劃開工27項。
按照規劃,2020年通州新城人口規模將達90萬人。按照我國大中小城市分類標準,相當于一個大城市體量。而未來通州新城核心區產業發展的重點是現代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將重點打造運河北京文化商務中心區。
“根據市委、市政府對通州新城建設提出的更高要求,運河核心區將承載通州新城發展的主要職能,是通州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新城的重點區域。”北京市規劃委副總規劃師王飛說,運河核心區在功能上將充分承接中心城的行政、商務、商貿、文化創意等功能,與CBD東擴相呼應,打造更高端的商務環境,形成面向環渤海、面向東北亞的“首都門戶”。
在2013年舉辦的《北京通州新城區域發展論壇》會議中,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室副主任、博士、副研究人員石碧華表示:“通州新城的區域位置是非常好的,北京把通州定位成北京未來的副中心,是將通州新城作為和環渤海合作的橋頭堡,會在未來發揮很重要的節點作用。”
厚積薄發的硬實力 500強企業引領發展
“城市綜合體”就是將城市中的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間的三項以上進行組合,并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體。中國正在推進城鎮化,如果產業與城市被分割,區域就實現不了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這就使得城市綜合體順應了城鎮化發展的進程,有助于實現產城一體化。
2011年由葛洲壩集團與綠城聯手打造的通州首個城市綜合體“京杭廣場”面市。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萬達、珠江、金融街、富華等房企的城市綜合體項目也都加速布局通州。就通州區域而言,城市綜合體能夠很好解決區域住宅發展過于迅速而造成的產業地產、商業地產相對滯后。
首都經貿大學土地資源與房地產管理系主任趙秀池曾表示,產城一體化帶來居業結合的業態組合,包括住宅、辦公、商業等在內的多業態搭配,有助于實現新城內部的自循環。
華業打造通州新地標 城市運營商華麗升級
各路商業資源爭先進入即將形成的“朝陽-通州大CBD”區域,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進一步加快了通州核心區建設成為北京行政、商業、經濟、文化新中心的速度。在通州區域深耕多年的華業地產,憑借其“新北京中心”項目,加入了城市綜合體的“建設兵團”。按照項目規劃,“華業·新北京中心”處于通州運河核心區,主塔預計建成高度近300米、規劃面積達80萬平米,涵蓋了寫字樓、大型商業、休閑娛樂、公共服務、商務公寓等多業態。
華業地產以其嚴謹負責的企業性格,近年來公司主要以做住宅開發為主,隨著市場形勢的改變,華業將通過“新北京中心”建設和運作,逐步向“城市運營商”轉變。
作為通州新城2013年的重點項目,“華業·新北京中心”即將面市,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