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品市場呈現出高速擴容、競爭激烈、行業集中度低、受政策影響大等特點。外資企業在中國藥品市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高端的三級醫院藥品市場中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
市場高速擴容,外資企業占據優勢
2005年~2010年,中國藥品市場的復合增長率超過20%。2012年零售終端藥品銷售規模為1726億元,可以計算得出2012年中國藥品市場的總規模為9261億元。2013年~2020年中國藥品市場平均增長率將達12%,到2020年,中國藥品市場規模將達到2.3萬億元。人口老齡化、社保水平提高以及居民收入提升是藥品市場擴容的根本動力。
國內制藥企業市場占有率隨著藥品需求的增長同步擴張。但外資企業在中國藥品市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高端的三級醫院藥品市場中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
調研顯示,2003年~2011年,我國醫藥制造業發展迅速,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是我國醫藥制造大省。尤其是山東和江蘇的醫藥制造業在全國總量中所占份額都超過10%。從醫院終端來看,三級醫院藥品市場制藥企業集中度高于二級醫院藥品市場制藥企業集中度;東部地區醫院藥品市場制藥企業集中度高于中西部地區藥品市場制藥企業集中度;醫院規模越大,制藥企業集中度也越高。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藥品市場競爭激烈,但國內制藥企業并未很快實現規模經營。2008年化學藥品制劑和中成藥制造業中,超過半數的企業的年銷售額在1000萬元~1億元之間;CR4(行業前4名份額集中度指標)分別為17.01和10.15,HHI(測量產業集中度的一種綜合指數)分別只有121.48和64.70。
制藥企業在藥品市場上的競爭情況,最終表現為市場占有率。從企業排名可以看出,外資企業在我國藥品市場上占有優勢地位。
以2011年為例,三級醫院藥品市場占有率排名前10位的制藥企業分別為輝瑞制藥、阿斯利康、賽諾菲-安萬特、拜耳-先靈、羅氏制藥、山東齊魯、諾華制藥、江蘇恒瑞、GSK和費森尤斯;二級醫院藥品市場占有率排名前10位的則為輝瑞制藥、賽諾菲-安萬特、拜耳-先靈、揚子江藥業、上藥集團、阿斯利康、諾華制藥、哈藥集團、諾和諾德和白云山制藥集團。三級醫院藥品市場中排名前5位的制藥企業均是外資企業,這意味著外資企業在高端的三級醫院藥品市場中更具優勢,且逐步向二級醫院藥品市場滲透;相對于三級醫院藥品市場,國內企業在二級醫院藥品市場中暫時保持著較大發展空間。
二、三級醫院成為市場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藥品市場主要集中在醫療資源豐富的城市。數據顯示,中國醫療資源集中在東部地區和大城市。2010年,東部地區醫療資源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3倍,中部和西部則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0.85%和91.47%。城市醫療資源是農村醫療資源的2.55倍。北京、上海、天津是我國醫療資源最豐裕的地區,這3個地區居民人均藥品消耗也為我國居民人均藥品支出最高。
統計數據顯示,居民人均藥品支出額與醫療資源的數量及質量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醫療資源越豐富,醫療質量越高,表明醫療環境越好。供給方保障程度越高(高質量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會越大,藥品支出也越多。
二、三級醫院是中國藥品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我國二、三級醫院藥品市場成長特征顯著:2006年~2011年,醫院藥品市場呈高速增長,三級醫院藥品規模復合增長率達到22.29%,二級醫院藥品規模復合增長率達到20.53%;增長速度逐年下滑,2007年二、三級醫院的同比增速超過25%,2011年增速低于15%,增速下滑超過10個百分點;三級醫院藥品市場成長性強于二級醫院;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醫院藥品市場成長快于東部地區,2006年~2011年,中部和西部地區市場規模的平均增速分別為26.64%、27.06%,而東部地區只有20.13%;大型和中型醫院藥品市場成長快于小型醫院。
三級醫院藥品市場競爭激烈。在2006年樣本醫院藥品第一供應企業中,只有24.14%的企業2011年仍然保持了其最大供貨商地位。在東部地區及規模較大的三級醫院中,藥品第一供應企業保持住原有市場優勢的比重較高。
此外,居民疾病譜的轉變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醫院使用藥品類別的轉變。2008年~2011年,醫院用藥類別結構變化的顯著特征是,全身用抗感染藥物占醫院總用藥的比重出現較大幅度下降,二級醫院和三級醫院的下降幅度均超過5個百分點。同時,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所占比重明顯上升。
2011年三級醫院使用金額占比從大到小的藥品類別依次是:全身用抗感染藥物、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消化系統及代謝藥、心血管系統藥物、血液和造血系統藥物、神經系統藥物。
基層醫療機構藥品收入下降,藥占比變化不大
2008年~2010年我國公立醫療機構藥品市場保持較高增長速度。調查結果顯示,2009年、2010年3個樣本地級市的全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收入增長速度分別為23.63%、18.69%;8個樣本縣域全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收入增速分別為23.73%、10.60%。2010年樣本地級市公立醫療機構藥品收入增速達18.69%,而縣域公立醫療機構藥品收入增速只有10.60%。這是因為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后,基層醫療機構藥品收入增速大幅放緩。在地級市層面,基層醫療機構藥品收入占全部公立醫療機構收入的比重只有12.50%,縣域中鄉鎮衛生院藥品收入的占比卻接近30%,權重的差異導致最終整體增長速度的差異。
分析地級市和縣域中的全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收入格局可以發現,城市醫院和縣級醫院占據重要地位。從單個醫療機構來看,城市醫院的藥品收入是基層醫療機構藥品收入的34.74倍,縣級醫院藥品收入是基層醫療機構藥品收入的16.30倍。縣域公立醫療機構中,縣綜合醫院藥品收入是鄉鎮衛生院藥品收入的30.96倍,縣中醫院藥品收入是鄉鎮衛生院藥品收入的10.80倍。
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縣域醫療機構藥品市場規模約為1600億元。其中,縣域醫院藥品市場規模約為1200億元,鄉鎮衛生院藥品市場規模約為400億元。城市醫院、縣級醫院、基層醫療機構藥品收入占醫療機構總收入的比重呈遞增狀態。2010年三者的數據分別為42.76%、45.85%和53.94%。
基層醫療機構藥品收入受基本藥物制度的影響非常大。根2009年鄉鎮衛生院的藥品收入增速達到26.26%,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之后,藥品收入卻出現負增長,增速為-2.40%。
鄉鎮衛生院藥品收入下降,不能解釋為藥品“零差率”銷售使得“鄉鎮衛生院藥品價格下降及使用量下降”。數據顯示,2008年~2010年,縣綜合醫院藥占比穩定在47%上下;縣中醫院藥占比則提高了3.8個百分點;鄉鎮衛生院在實施基藥制度后,藥占比并未出現明顯變動。藥占比沒有出現明顯變化,藥品收入卻明顯下降,反映出2010年鄉鎮衛生院整體業務萎縮。
事實上,2008年~2010年,財政對縣域公立醫療機構的投入呈爆炸性增長,2010年的投入是2008年的2.32倍。財政投入的增量中絕大部分都投向了鄉鎮衛生院。
基本藥物制度對鄉鎮衛生院的影響表現在三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只允許鄉鎮衛生院開展門診業務;在實施收支兩條線后,鄉鎮衛生院缺乏經營動力;新農合補償水平提高,導致農民就醫水平趨高,大量農村患者選擇去縣醫院就醫。不過,針對這些情況,一些地方政府已開始對政策進行微調,2011年的數據顯示,鄉鎮衛生院藥品收入有所回升。